選調生奔赴基層,猶如種子落入沃土,唯有讓雙腳沾滿泥土的厚重,方能在扎根中汲取養分;唯有讓腦中攢足破題的良策,才能在服務中回應期待。基層不是“鍍金場”而是“練兵場”,若只做浮于表面的“觀光客”,或空有理論的“清談者”,終將與群眾需求脫節。新時代選調生需以“沾泥”的姿態扎根一線,以“有策”的智慧破解難題,在泥土與智慧的交融中書寫基層答卷。
腳下沾泥,是貼近民心的第一步,更是讀懂基層的“入場券”。 基層的真實面貌藏在田壟間的汗珠里、藏在巷弄里的方言中,若總隔著車窗看問題、坐在辦公室聽匯報,便永遠觸不到民生的溫度。基層工作的密碼在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的坦誠中。當選調生主動踩進泥濘的田埂看莊稼長勢,蹲在院壩里聽老人嘮家常,在夜校課堂與村民同記致富經,才能讀懂“一畝三分地”里的生計焦慮,聽懂“家長里短”中的治理難題。是用身體語言告訴群眾:“我來了,來做懂你的人。”
心中有策,是將泥土氣息轉化為治理智慧的關鍵,更是服務群眾的“硬本領”。 基層矛盾復雜多元,既需“沾泥”的腳力,更需“有策”的腦力。倘若只知埋頭走村串戶,卻不思考問題根源,難免陷入“忙而無效”的困境。“有策”不是照搬書本的“標準答案”,而是在吃透上情、摸準下情的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解”。比如面對產業發展瓶頸,不盲目引進“高大上”項目,而是基于本村資源稟賦,與村民共商“土特產”的升級路徑;處理鄰里糾紛時,不機械套用條文,而是結合鄉風民俗找到“情、理、法”的平衡點。這種“策”,源于對基層實際的深度觀察,源于與群眾的思維碰撞,更源于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方案的創新能力。選調生唯有把“沾泥”的經歷化作解題的“鑰匙”,才能讓服務群眾的舉措既“接天線”又“接地氣”。
沾泥與有策的融合,本質是初心與本領的同頻,是選調生成長的必由之路。 現實中,少數選調生或將“沾泥”視為苦差事,應付了事;或把“有策”變成“紙上談兵”,脫離實際。但真正的基層成長,從來都是“泥巴裹褲腿”與“智慧裝心頭”的雙向奔赴。當選調生在走訪中發現某村留守老人買菜難,不是簡單記錄在冊,而是牽頭搭建“村口便民超市”,并通過電商平臺解決貨源問題——這便是沾泥后的思考,有策后的實干。這種從“身入”到“心入”的轉變,從“觀察”到“破局”的提升,才能讓基層經歷成為滋養初心的養分。正如土地需要深耕才會肥沃,選調生唯有在“沾泥”中沉淀,在“有策”中突破,才能在基層這片廣闊天地中,成長為群眾信得過、靠得住的“貼心人”。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選調生的價值,不在簡歷上的“基層經歷”幾個字,而在是否真正把腳印留在了鄉間小路上,把對策刻在了群眾心坎里。當“沾泥”成為深入群眾的自覺,“有策”成為破解難題的習慣,選調生便能在泥土與智慧的交織中,找到與時代同頻、與群眾共振的成長密碼。這不僅是個人能力的淬煉,更是新時代青年干部對“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詮釋——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良策,肩上就有多少擔當。(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