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為了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為鄉村學校的常態化科學教育力量,學而思博物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啟動了 "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公益項目第二期。
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支持下,科學教育在鄉村小學已經普遍獲得了重視。但在部分學校仍然存在一些具體的困難。考慮到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一件件文物和標本記載著人類與萬物的歷史,且隨著科學教育、素養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通過親身觀察和體驗來領悟各個領域的知識,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載體的功能日益彰顯,為了助力鄉村小學深入開展科學教育,2024年5月18日,學而思博物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宣布啟動“給孩子100座博物館”公益項目,向全國100所小學捐贈了藏品設立微型博物館。今年,"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二期繼續保留捐贈“微型博物館”。據介紹,“微型博物館”是一組體系化的教具盒子,每個盒子對應自然、科技、文史等專屬主題,內含藏品及配套課程,孩子們可以零距離接觸到來自億萬年前的化石、豐富珍貴的自然標本、炫酷的科學裝置和博古通今的歷史器物,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給孩子100座博物館”公益項目的推動下,一些鄉村學校的科學教育通過捐贈的 “微型博物館”有了新抓手、新亮點,很多鄉村學校老師的科學教育也更有趣味性,更得心應手,比如,河南省嵩縣鶴鳴小學黨支部書記程小飛老師結合河南洛陽 “十三朝古都” 的地域文化,以收到的 “古代銅車馬模型” 為例,就向孩子們生動講解了古代車馬制度。程小飛老師表示,“當孩子們發現課本里的歷史知識能在‘微型博物館’中觸手可及,他們對科學和文化的探索欲就被點燃了。”
作為一種跨學科的教育方式,博物學融合了自然、科技、文史等知識,不但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認識世界的視角,也可以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學而思 "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公益項目第二期的成功舉辦,不僅是知識的普及,不僅是公益形式的創新,更促進了教育公平,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