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浙江省人民醫院邊平達主任在醫學界發表的第104篇文章。
撰文|邊平達
在臨床上常會碰到一些中老年肢體疼痛患者,骨密度檢查發現骨質疏松,但是在接受規范的抗骨質疏松治療后,疼痛卻沒有明顯緩解,此時就要想到可能伴發其他疾病。76歲李大爺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李大爺的發病經過
李大爺從小務農,平時身體硬朗,除了有慢性胃炎外,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病史。李大爺平時不喝酒,但喜歡抽煙(每天3包)。
2年前開始,李大爺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肩部、頸部和骨盆僵硬、疼痛,明顯影響其日常生活,比如手臂難以上舉梳頭,下蹲、上樓、翻身困難,上述癥狀在晨起后明顯(持續數小時),但無明顯發熱、頭痛和視物模糊等不適。
李大爺曾反復到當地衛生院就診,醫生多次為他進行抗炎治療(青霉素),但癥狀沒有緩解。1月前李大爺到某三甲醫院就診,雙能X線吸收法骨密度檢查發現腰椎骨質疏松(T值為-2.5),在補充鈣和維生素D的基礎上皮下注射抗骨質疏松藥物地舒單抗(60mg),但是癥狀仍然沒有緩解。
原來是風濕性多肌痛在作祟
李大爺胸部CT、肝膽脾腎等部位B超未見異常,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腫瘤標志物等檢測未見異常,但血沉(43mm/h,參考值≤15mm/h)和超敏C反應蛋白(55.54mg/L,參考值≤6mg/L)明顯增高。另外,血清白蛋白(36.3g/L,參考值40.0-55.0g/L)和血紅蛋白(120g/L,參考值130-175g/L)偏低。
綜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診斷為風濕性多肌痛(PMR)。PMR是一種以肩胛帶、頸部和骨盆帶等四肢和軀干近端肌肉僵硬、疼痛,伴血沉明顯增快為特點的臨床綜合征[1],與遺傳、免疫、年齡和環境等因素有關,是一種大血管炎癥。PMR的發病率在50歲以后明顯增加,到60~80歲達到高峰,女性多于男性。
由于PMR發病率低(1%左右),又沒有確診的檢查指標,因而容易誤診漏診。目前診斷PMR主要看以下三點:①年齡>50歲;②血沉明顯增高(>40mm/h);③兩個以上部位出現晨僵、疼痛,且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沉增高、骨骼肌肉系統癥狀的疾病。
堅持個體化的PMR治療策略
PMR患者除了出現肩部、頸部和骨盆等處肌肉僵硬、疼痛外,還可出現疲倦、低熱和體重下降等全身表現。持續的疼痛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而且可出現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嚴重后果,因此應及早治療。
盡管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是治療PMR的首選藥物,但是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會出現血糖增高、白內障和尿路感染等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并加速骨質疏松進展。
因此,建議李大爺先選擇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塞來昔布)治療,并注意及時戒煙、加強營養,堅持適度活動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如果李大爺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后癥狀緩解不明顯或反復發作,則可考慮改服激素(如潑尼松10~30mg/日)。初始劑量的治療應持續2~4周,并每隔1~2周緩慢減量,必要時加服甲氨蝶呤等藥物[2]。
對難治性PMR、激素依賴性PMR、合并巨細胞動脈炎的患者,則可選擇白細胞介素-6受體拮抗劑托珠單抗或其他生物制劑[3]。總的來說,如能及時確診并接受規范治療,PMR預后良好。
參考資料:
[1]邊平達.聽醫生說骨質疏松[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3.
[2]張存泰主譯.現代老年醫學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
[3]Devauchlle-Pensec V,Carvajal-Alegria G,Dernis E,etal.Efficacy of Tocilizumab on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polymyalgia Rheumatica receiving glucocoticoid theraph: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2022,328(1):1053-1062.
本文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