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姑娘丁丁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某機構組織的森林冥想活動,清新的空氣、斑駁的陽光和泥土的氣息讓她暫時逃離了寫字樓的壓抑。
這場標明體驗價為780元的“森林療愈”持續了近三小時,其中就包含“環抱古樹”的環節——雙手環抱樹干,彎腰用頭頂住樹身,保持這個姿勢靜默數分鐘。
丁丁說,當額頭貼在粗糙的樹皮上時,她突然想到一句話——“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那一瞬間,工作上的焦慮好像突然消失了。到現在,丁丁還保持著每月一次的森林“充電”頻率。“森林里不僅有樹,還有陽光、風和溪水,讓我能更好地對抗壓力。
確實令人感慨,這年頭,連抱樹都能成生意,讓人分不清是現代人的壓力太大,還是商家的腦洞太深。這事兒,也不能簡單地就說成是智商稅,因為有人真能從中找到平靜。
每月花780塊去森林里抱樹,焦慮就能沒了,聽起來挺玄乎,但類似的人不少。這么做值不值另說,但背后的療愈經濟,這些年確實一直在瘋狂和野蠻生長。
抱樹能解壓,還真不是瞎掰。有研究發現,觸摸粗糙的樹皮,的確能刺激大腦釋放催產素,讓這玩意兒跟幸福感掛鉤。
自然療法里,森林浴本來就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人在自然環境里待著,壓力激素水平確實會降。
芬蘭人甚至搞抱樹大賽,日本人玩森林浴,也都是正經的減壓方式。
森林里不光有樹,還有陽光、風聲、泥土味,跟鋼筋水泥的寫字樓完全是兩個世界。花點錢買點體驗,圖的就是那個氛圍。
只不過有些商家把它包裝成高價服務,味道就有點變了。
這位丁丁姑娘說每月去一次,就像給心靈充電。她這種感受很難用錢衡量,有人覺得值,有人覺得冤。就像有人花幾千塊買水晶,真信它能轉運的沒幾個,但看著漂亮心情好,也算一種心理安慰。
療愈經濟這幾年火得不行,誦缽、冥想、水晶、抱樹,花樣百出。全球市場規模都快沖到幾萬億美元了,國內增速更猛。為啥這么火?因為焦慮的人太多了。
調查顯示,七成多城鎮居民心理亞健康,完全沒問題的只有一成左右。大家壓力大,總得找個出口,商家就抓住了這個情緒缺口。
作為新興行業,問題自然不少。行業沒標準,收費亂象多,有人花大錢買課程,結果機構跑路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療愈可以當保養,但不能當治療。真要心理問題嚴重,還是得找專業醫生。現在有些項目吹得神乎其神,什么能量磁場、心靈凈化,聽著就懸乎。消費者還是得擦亮眼,別智商在線了,卻還是被收割了焦慮稅。
抱樹本身沒啥問題,免費公園里隨便抱,非要花780塊就有點魔幻。到底是儀式感還是冤大頭,其實關鍵不在樹,而在人。
有人需要那個環境,有人需要那個引導,甚至有人就圖個新鮮體驗。花錢買服務無可厚非,但別指望抱幾下樹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就比如有的水晶愛好者,每月花上千塊買手串,不是為了療效,就是圖個開心。這心態挺實在,療愈消費很多時候就是情緒消費。
買到喜歡的東西,心情好了,壓力自然輕點。但要是真信水晶能改運,那就容易被忽悠。商家最愛玩概念,把普通商品包裝成療愈神器,價格翻幾倍賣。
療愈行業現在魚龍混雜,需要進一步規范。有人真心做服務,有人純粹割韭菜。消費者得理性點,別被天花亂墜的宣傳帶偏了。
如果有心理問題,往往不是抱幾棵樹、買幾串水晶就能解決的,該看病看病,該咨詢咨詢。療愈可以輔助,但不能替代專業治療。
現代人活得太累,總想找點方式放松。有人選擇跑步,有人選擇冥想,有人選擇抱樹。方式不同,目的一樣——讓自己好過點。
遇上這類事花不花錢,花多少錢,全看個人選擇。但別把希望全寄托在外物上,真正的解壓,還得從自己心里找。
這問題里面的關鍵,樹當然不會騙人,但賣樹的人可能會。心靈可以需要棲息地,但別花冤枉錢買了個幻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