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尼采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位能量營學員阿幸的故事。她的絕對重生的故事不只感動了我,也感動了我們能量營的每一位小伙伴,讓我們看到了不管命運給你怎樣的打擊,只要你沒有放棄,就一定有改命的可能。
阿幸剛來到能量營的時候,她正在人生的谷底掙扎,為了生孩子丟了半條命,身體虛弱到了極點,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她最需要伴侶支持的時刻,伴侶因為長期抑郁和工作壓力不堪重負,選擇了跳樓輕生,不辭而別,留給她的是無盡的黑暗和痛苦……
她一度也陷入抑郁,覺得為何老天爺要和她如此過不去?為何要讓她如此羸弱的身子經受如此殘酷的考驗?以她剛烈的個性,她一度很想追隨伴侶的腳步一了百了,但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兩鬢斑白的父母,她知道愛與責任讓她沒有辦法如此絕情,她不能再重演丈夫的悲劇,讓孩子承受幼年喪母,讓老人承受晚年喪子的巨大悲傷,她選擇了咬牙熬下來,但每天的悲傷還是讓她無法自拔,她知道她必須自救。在好友的推薦下,她來到了能量營,給自己起了阿幸的名字,希望給自己帶來好運,她也開啟了奇跡般的自救和自強之旅。
自助者,天助之。阿幸在能量營勇敢地挑戰了兩次團體咨詢,系統地梳理了她和原生家庭的課題,以及和伴侶的親密關系問題,她明白了“共生”模式讓她得到了很多的庇護,但是也讓她背負了她不應該背負的課題。
比如母親的情緒問題,喜歡選擇把她作為傾訴的對象,作為懂事的孩子,她選擇了放棄了自己出國的機會和大城市打拼的機會,回到了老家進了體制內,但這并不是她喜歡的生活。也因為這樣的選擇,她的生命力被不斷的打壓和損耗,對母親無法表達的恨讓她不斷內耗,糾纏痛苦;
而孩子父親其實是母親的翻版,盡管最初給了她無限的寵愛與包容,讓她一度以為自己在伴侶身上找到了真愛,但慢慢地,她發現對方其實是在壓抑和透支自己的能量,隨著能量的不支,對方選擇了“隱形攻擊”的方式讓她感覺對方越來越陌生,越來越冷漠。尤其是后來的抑郁問題,更是讓她又一次扮演關系中的拯救者,而她早已心力交瘁,能量不支。最終她選擇了自保,但對方卻以非常決絕的離開方式,讓她的關系遭遇重創……
她一度陷入自責而不能自拔,但幸虧在能量營她看清楚了自己的課題,也明白她不可能背負他人的人生,不管這個人是父母,伴侶還是孩子,所以,她終于逐步放下了生命之不能承受的心理重負,開啟了“自強自立”和“課題分離”的自救之旅。
下面這篇文章來自她的兩次階段性總結,也真實的呈現了成長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都需要給自己多一點耐心,但也要告訴自己,所有的經歷都可以成為財富,只要你相信,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面對人生絕境,我是如何絕地求生的?
文/阿幸
1
2024,我終于學會了如何擁抱我的內在小孩
我是能量營的學生,是一個努力學習一路沖到985并以“國家獎學金”“優秀畢業生”榮譽畢業的學霸女孩;是職業發展期遭遇生育困難,最終2次流產后通過試管嬰兒才完成生育任務的中年女性;是剛生完孩子便遭遇孩子爸爸突然離世的單親媽媽。
今天我來講講這一年多來我與能量營的故事,也許,屏幕前有和我類似人生困境和成長意愿的你,會從中得到啟發與力量。
2022年11月,剛過33周歲生日的我,某一天因為媽媽的幾句話,開始控制不住地崩潰大哭,我想要讓自己停止哭泣,眼淚卻一直不停流下來,這是一種不受自己控制的悲傷。僅有的少許心理學知識提醒我,我可能需要幫助。
我把自己哭泣的情況告訴了一位朋友,她說,“這是你的內在小孩在哭,她受了太多的委屈,我們需要擁抱她”。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內在小孩”這個新名詞,不明所以,但是我卻又仿佛看到了那個小小的那女孩子抱腿坐在黑暗房間的一角,她在不住地抽泣,而我,不知道該如何接近她。
然后,在那位朋友的推薦下,我進入了能量提升中階營,正好遇到了“療愈你內在的小孩”的主題--如今想來,感覺一切都那么神奇和巧合。
雖然在這以前,我因為生活中的創傷事件陸續找過不少心理咨詢師,但是更多的是為了排解無處安放的情緒,傾訴無人可說的故事,一旦緊急情緒過去以后,我又沒有了動力繼續咨詢,我對心理學的了解也僅限于此,對這樣的線上團體更是一無所知,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這次“哭泣事件”將為我打開一個何等精彩的新世界大門。
團體內溫暖包容氛圍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未曾有過的安全感——我們素未蒙面,卻被那股能量牢牢地托底、深深地接納。
然后我迎來了第一次關于原生家庭的團體咨詢,我寫了長達2萬字的個人梳理報告。在咨詢中,剛開始我保持著禮貌的微笑,好像一副“所有的道理我都懂”的樣子,但是陳老師的引導下,當說到父母相繼生病,而我一直承擔起為他們分憂解難的角色時,眼淚決堤而出,是對父母身體深切的擔憂,是對自己不得不做“父母的父母”的深深委屈,是害怕父母離開的無邊恐懼......
咨詢后,我收到了同學和老師非常多的反饋報告,我驚訝于為什么他們愿意這么無私地來溫暖我?為什么他們那么了解我?那些溫暖有力量的文字直抵我的內心,仿佛解開了我內心能量的封印。
同時,在觀摩其他同學的團體咨詢案例中,我真正體會到了人生百態與世事無常,也在別人的故事里更深地照見了自己——那個因為父母重男輕女而常常覺得“不值得被愛”的自己,那個因害怕“不優秀就無法得到父母關注”而一路奮斗并要求自己時時刻刻保持微笑、展現堅強的自己......
我看到了層層鎧甲包裹在的另一個脆弱、敏感的女孩——她多么渴望父母能像愛弟弟那樣地愛自己,她多么思念那個陰陽兩隔的愛人,她多么不甘曾經美滿靜好的歲月頃刻間崩塌粉碎,她對孩子充滿愧疚,她對未來滿懷擔憂......心中的那個關于“我”的碎片拼圖,開始逐步完整、更加真實。
我開始漸漸敞開心扉,原生家庭、親密關系、事業、育兒等等——心門逐漸打開,那些無處安放的喪失、遺憾、悲傷、焦慮、期待都通過“三件好事”這個媒介緩緩從心底流向了屏幕之間,無論是陳老師、還是助教老師,抑或是同學們,總能給予及時地支持、溫暖地反饋和智慧地引導,讓我在自己演繹的故事里讀到了不一樣的情節和角度,我的人生敘事風格在這個過程中悄然轉變,我的認知在不斷地拓展。
在陳老師的每日留言中,我了解到了呼吸練習和冥想對專注力、覺察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我接觸到了“了凡四訓”“陽明心學“、道家、佛學等傳統宗教、傳統文化對我們人生哲學的釋義;我學習了如何用積極心理學來詮釋和看待人生中的“低谷”;我見識了怎樣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被討厭的勇氣”“殘忍的坦誠”......總之,他真的是一位不走尋常路的心理咨詢師,他帶著我我去思考“生死”“命運”“因果”“無常”這些看似宏大卻又深刻影響我生命走向的話題,讓我逐漸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去學習接納與臣服。
在助教老師的主題課中,我學習了“療愈內在小孩”“非暴力溝通”“博弈”“積極轉念”“電影賞析療愈”“鏡子練習”等內容,生活中的一切經歷都可以成為實踐的案例,只要我們提出案例,助教老師和同學們都會積極出謀劃策,然后積極踐行,再分享后續的發展,我在不停分享與吸收的過程中,越發清晰地感到了生活鮮活與生動之處,對于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不再是哀嘆、躲避和迷茫,而是有一種旁觀者的心態——把所有發生的事情當作自己正在經歷的游戲的一個關卡,看自己如何“過五關斬六將”。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求知欲不斷膨脹,閱讀面不停拓展,《金剛經》《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活出人生的意義》《清醒地活》《臣服實驗》《自我關懷的力量》《滄浪之水》《當下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我與其中的幾個同學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無話不談,相互鼓勵,彼此支持。
天吶,這是一年前那個止不住眼淚的我能想象的未來一年的場景嗎?
但,這好像只是開始。我開始思考人生更深遠的意義,我開始不滿足于目前這個工作的角色定位,想要去學習更多,去分享更多,去實現更多的自我成長,于是,在陳老師的鼓勵下,我在24年1月份成為了心理學專業的在職研究生,生命的另一段旅程就此意料之中又意料之中地展開了。
當下的生活,挑戰仍舊一個個迎面而來,而我也依舊面臨著能量的起伏,但是當我焦慮亦或悲傷的時候,我擁有了主動選擇如何去應對的自由空間,這個寶貴的技能讓我不再被情緒的洪水淹沒,內心的那股能量猶如黑暗中搖曳的燭火,正在逐漸變得越來越亮越來越穩。我的成長就是陳老師說的“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最好詮釋吧。
2
2025,我終于走出了“二元對立”,
學會擁抱真實復雜的人性
最近半年的能量營學習,以及最近一次和陳老師的深度復盤,讓我看清了更深的生命真相,開示能夠更好的擁抱深度關系了。
這幾年我一直都有懷念前夫的好,他從不發火,總是溫和的,他曾經對我的照顧,他看著我時候開懷大笑的樣子等等,
好像他曾經對我隱形攻擊造成的傷害,甚至他不辭而別的致命一擊都沒蕩不起我內心的漣漪了。對于他的美好回憶,像一個我自己用意面筑起來的溫柔鄉,有時候就想沉淪在那里,不愿意回到現實,然后失去的悲傷滾滾而來。
在和男朋友有沖突的時候,我更懷念他的溫和與沉默,仿佛完全忘記了當年他的回避與沉默是怎樣戳到我心碎,是怎樣像一張大網把我包裹到窒息。
和陳老師的咨詢以后,我漸漸看清了自己的這份心理機制創造的幻想。
我在那段親密關系里有很多的自戀,我是對的,我是好的,被捧著,從不被頂撞,最多只是被沉默。我享受著被他討好,也并不在意他是否壓抑著自己。我的自戀被喂飽,越來越不舍得離開那份關系,仿佛沒有了這份關系的滋養,我的自戀斷供,我就要死了。
陳老師提醒我看到,我的媽媽不缺慈悲,缺少的是看見的智慧。
我又何嘗不是,我也不缺慈悲,但是我選擇不去看見真實的對方,真實的人性。我喜歡的是一個我投射出來的假人,當對方以真實的面貌展現于我的時候,我選擇回避或者憤怒改造。
我想生活在真善美的泡泡里,害怕真實的人性帶來自“叢林法則”:害怕被算計,害怕被拋棄,害怕被針對,害怕被欺騙。
我覺得自己沒有智慧和能力去應對,面對這些人性的真實一面,我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其實不是的。
首先我沒有那么弱。我也要打破自己是一個純潔無瑕小公主、吉祥物的保護色。
我也有算計和想利用對方的一面,這是我的陰暗面,我要學會接納這一面。
而且如今的我,正在學習看見的智慧,我能更好地去面對這些真實的人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實和陳老師最近聊的這些親密關系里的自戀以后,我看清了我對他的懷念,有很多是我對完美戀人的意念投射在了他身上,又是一個美麗的泡泡。
哎,他好可憐,死都死了,我在潛意識里還在投射他,選擇不去看到真實的他。每次和現男友吵架的時候,懷念曾經那份美好的感覺來,內心戲十足。可是,我懷念的是我投射出來的那個他,某幾個瞬間的他而已啊。
如今的男朋友會懟我,會戳我的小自戀,動不動盤算自己存款多少叮囑我要儲蓄,很多時候我只想翻白眼,不甚其擾。但是他很犀利,不慣著我,會在我想要微妙控制他的那些瞬間,提出來,你不要Pua我。
陳老師說,他出現在我的生命中是來破我的自戀的。自從有了這個視角,我選擇放在我的高傲和白眼,是著對他說“好的”“可以”“謝謝“聽你的”“沒關系”等等,他有他的課題,但是我選擇去修我自己。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我的選擇是為了更大的自由,而不是非讓自己難受。
同時,我也在修自己看見的智慧,我能多大程度看到他的真實?他的光輝之處與人性短板最低處?
真正看清一個人你還是否愿意愛?
或者至少尊重對方如其所是,不排斥不憤怒不恐懼。
當我和他“熱戀”中,甚至有點沖動要結婚的時候,陳老師提醒我,他還沒有展示最真實的陰暗面,還需要多一點時間去了解。
當我和他吵架我想要分手的時候,陳老師告訴我,他有他的缺點,但是不至于心狠手辣,他的計較和主動攻擊的一面反而適合現在的我,來破我的慣有模式。
我想這就是看見,看到陽光的一面,陰暗的一面,陰暗的底處在哪里?
我選擇去更加投入地生活在真實之中。
那個心中的粉紅色泡泡,此刻破了。
又是一個幻滅時刻,我此刻放下了那些過分執著的懷念。
想到了《悉達多》里的一句話:
凡是未曾徹底經歷、未曾真正解脫的痛苦,終將再次歸來;
那些未盡的哀傷,總會反復上演、再次降臨。
但是,每一次直面,都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