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 陀螺和陳翠梅導演 一起聊戛納
《T》中文版 播客 「一橫一豎」
2:25 因為在戛納搶座位結緣
6:25 電影人專屬打招呼方式:最近在拍什么?
8:56 戛納媒體證的待遇
11:40 什么樣的電影會被戛納選中?憑什么是那一部?
13:18 《狂野時代》是什么樣的電影?
15:43 戛納就是培養嫡系?
19:21 戛納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20:23 戛納給媒體優待的原因是??
23:04 戛納給人無法比擬的虛榮心
25:16 本屆戛納的觀影體驗,
超出預期的《水之年代》
現場炸裂感爆棚的《接近終點》
31:13 在電影節看電影和在其他地方看電影的不同
35:22 模仿是首作的必經之路
39:31 Intense! Intense! Intense!
在戛納,上廁所的時間都要計劃好
44:39 一邊抱怨,一邊享受
戛納是一個濃縮的烏托邦泡沫
點擊播放
今年,陀螺電影戛納小分隊在戛納看了接近兩周電影,平均每天4-6部觀影量,按照平均分從高到低順序,選出最高分的20部電影。這是一份給影迷朋友們的2025新片參考片單。
片目如下(排名有先后):
1.《笑刃荒途》 一種關注 3.67
2.《是的》導演雙周 3.57
3.《天國與地獄》非競賽展映3.50
4.《接近終點》主競賽3.36
5.《后座》一種關注3.25
6.《鏡的第三樂章》導演雙周 3.17
7.《主謀》主競賽3.14
8.《朝圣》主競賽3.07
9.《大拱門的秘密》一種關注3.00
9.《正面還是反面》一種關注 3.00
9.《武裝部隊》導演雙周3.00
10.《密探》主競賽2.93
11.《狂野時代》主競賽 2.78
12.《被排斥的一代》導演雙周 2.75
12.《麥哲倫》首映2.75
12.《隕石》一種關注 2.75
12.《詩人》一種關注2.75
13.《恩佐》導演雙周2.71
14.《留存的愛》首映 2.70
15.《腓尼基計劃》主競賽 2.67
1.「笑刃荒途」
導演: 佩德羅·皮諾
一位葡萄牙環境工程師決意顛覆人生,遠赴西非大都會參與貫通叢林與沙漠的筑路工程。在惡劣自然環境的暴烈侵襲、灼人熱浪的窒息蒸騰與深陷孤寂的迷惘中,他偶遇兩位被逃離宿命的強烈渴望所驅使的當地人——他們試圖以各自的方式掙脫出身的枷鎖,在砂礫與烈日交織的荒原上劈開新生之路。
2.「是的」
導演: 那達夫·拉皮德
Y. 是一位努力維持生計的爵士音樂家,他的妻子 Jasmine是一位舞蹈演員,他們將自己的藝術、靈魂和肉體出賣給精英階層,為這個飽受摧殘的國家帶來快樂和慰藉。十月七日事件后的以色列,Y. 被賦予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譜寫一首新的國歌。
從沉溺腐臭到苦役式的哀嚎,從隨鏡頭飛速晃動而不斷震蕩的城市街區到一條筆直的通向炮火卻永遠無法抵達慟哭的荒涼公路,從不同材質的影像雜糅到樸素的直陳,對世界參差的感知越來越清晰,源自人性本能的內省被親歷者召喚,卻終究只是短暫的逃逸,當虛浮的宣言徹底幻滅時,只剩下女人的雙手,一邊撫慰啼哭的嬰兒,一邊拯救將死的靈魂。(by @嘟嘟熊之父)
3.「天國與地獄」
導演: 斯派克·李
松散改編自 與僵硬的戲劇性遠遠甩開距離,黑人音樂主題的融入將過分概念化的對立引向混雜的人群、駁雜的歷史媒介和城市空間的交響。在精細的數碼影像與上流空間中我們只能探測到零碎的語氣節奏跳動,而斯派克李選擇在其中將綁架案的檔案進行“專輯化”從而讓面容朝向歷史的回聲。因此在中段流光溢彩的變奏中,我們發現當代的人物會墜入另一種影像的故障般錯位的時間質感中。與此同時,聲音的群和種族的群以一種更為駁雜的方式形成了對探案過程的視聽阻礙。人群的停滯與音樂的連綿都無法被直接穿透而讓電影成為向現實的打開的混沌世界。此后的段落才得以更深入地服務于音樂性的構建,MV式的、廣告式的、音樂綜藝式的場景接連爆破為一連串的聲畫流動。盡管更多是偏向《大都會》式的想象性和解,卻又總是兼容著戲謔與批判等更多重的語氣。(by @寒枝雀靜) 4.「接近終點」 導演: 奧利維爾·拉克謝 父親Sergi帶著兒子深入摩洛哥南部山區,闖入一場銳舞派對尋找數月前在此類永不停歇的迷幻狂歡中失蹤的女兒/妹妹Mar。置身于電子音樂轟鳴與陌生而原始的自由氛圍中,他們不斷向人遞出Mar的照片。希望日漸渺茫,卻仍追隨一群銳舞者奔赴沙漠中的終極派對。當父子倆深入灼熱荒原,這場追尋之旅終將迫使他們直面自身的局限。 弗萊德金《千驚萬險》沙漠版。電子樂與霓虹燈、風雨與沙塵、身體與冥想、阻力與重力,一切都被卷入浩大的“自然”中,卻又時刻暗示著自身的陌異與不自然。影片的世界因而墜入了一種游移而交疊的多重形態,出塵之境與切身暴力被推導到同時顯影的極點。而從歐洲來到第三世界的人物精神視野中的不可見之物,以一種實體的形態爆裂開來?;脑械囊魳放c舞蹈當然不會全無意義,但影片真正尖銳的提問卻在于:這種聲音與姿態伴隨著什么?它的承受極限又在何處呢?(by @寒枝雀靜) 5.「后座」 導演: 哈利·萊頓 弱不禁風的男子Colin遇上英俊無比的摩托車俱樂部首領Ray,Ray將Colin收為他的順從者,并帶他走近一群古怪的酷兒摩托車手,過程中各種收割童貞。但隨著Colin深入Ray的那個充滿規則和神秘的世界,他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正適合這種當全天候順從者的生活。他是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還是僅僅用一種“窒息”的人生換了另一種? 當施虐者與受虐者不期而遇,性愛與臣服成為彼此締結的契約。這樣的“Kinky Sex”雖可以維系性的歡愉,卻難以演化為愛情。愛情是平等的,這與施予和屈服背道而馳,BDSM的平衡便頃刻瓦解。導演哈利·萊頓在這部長片首作中用生猛狂野的性愛場景,來訴說男同群體對于愛情最純真的萌動。誰能抵擋住機車皮衣斯文敗類爸爸S主人·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呢?(by @HarperDie) 6.「鏡的第三樂章」 導演: 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 年輕音樂學生艾米麗面對男友的車禍身亡,她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她花了一些時間與一個收留她的陌生家庭相處,尋求安慰和支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艾米麗開始懷疑這個家庭背后藏有更加不可告人的秘密。 《鏡》的第三樂章《海上孤舟》是莫里斯·拉威爾為畫家保羅·蘇德所作,在影片中成為兩個失魂落魄的陌生女人Laura和Betty的情感紐帶。當個體的孤獨無法排解時,彼此的心靈咬合變成了最有效的解藥。佩措爾德動用微妙繁復的情感變化,將極簡敘事的魅力完全釋放,但凡導演功力稍差一點點都會滿盤崩壞。葆拉·貝爾再度證明她是當今歐洲最好的女演員之一。(by @HarperDie) 7.「主謀」 導演: 凱莉·萊卡特 1970年代左右,馬薩諸塞州一處靜謐角落,JB Mooney從失業木匠轉型為業余藝術品大盜,正籌備他的首次重大劫案。然而當精心策劃的行動逐漸失控,這場冒險徹底顛覆了他的人生軌跡。 一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電影。我們無法魯莽地斷定男主為何策劃偷盜,這些行動總是缺乏嚴密的安排以至于顯得滑稽可笑,似乎他迷戀的只是一種潛入-偷取-逃逸的動作,一種存在的證明。它依然充滿了哲思,關于“take a risk”還是“play it safe”,關于既定的事實與永遠處于分岔路口的未來,關于人與人情感的支撐與利益的交換。萊卡特從不急于輸出,在攝影機與拍攝對象、音樂與場景、人物境遇與歷史背景的交互與纏繞之中,這些隱線逐漸浮出水面。戲謔背后總是悲涼,喬什·奧康納強撐著擠出最后一點微笑,并最終成為溫蒂和露西,一只漂泊的犬。(by @嘟嘟熊之父) 8.「朝圣」 導演: 卡拉·西蒙 18歲孤女Marina自幼失怙,為完成獎學金申請必須遠赴西班牙大西洋海岸,向素未謀面的祖父母索要簽名。面對一大家子陌生親戚,她游移在接納與抵觸的微妙氛圍中。這場尋親之旅不僅喚醒了塵封的家族溫情,更揭開與往事相連的隱痛傷痕,Marina由此漸漸拼湊出記憶中早已模糊的父母形象——那些零散而矛盾的記憶碎片。 母親的主體文字與敘述,父親的身體,串聯起一場海洋公路電影和西班牙海岸的兼有苦痛和細膩溫柔的風情詩,和相隔二十年的時空追溯:類望遠鏡式的空鏡與便捷錄像機的影像以及標注夢境的膠片質感不再是空泛的美學,而是借由燈塔與高樓和海洋的生物作為記憶穿梭的地形媒介,并由虎斑貓作為引路人,連接了視聽中的符號與文本結構中的目的。逐層揭開的家庭密辛則重溫了那個丟失和被噤聲的歲月,對加泰羅尼亞,波西米亞生活,與艾滋的深情悲歌。與表親之間的鏈接絕非不合情理的愛情而是面孔的疊加,我們在借由服飾的扮演中完成自我血脈的再具身。影片呈現如同晴空下海浪的溫柔與舒緩波紋,又比擬帆船上水手的堅定求索,一種難以得見的海洋私影像。(by @鮑勃粥) 9.「大拱門的秘密」 導演:史蒂芬·德穆斯提耶 1982年,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決定發起一場國際建筑競賽,以打造他任期內的旗艦項目:與盧浮宮和凱旋門齊名的拉德芳斯新凱旋門。丹麥建筑師約翰·奧托·馮·斯普雷克爾森克服重重困難,突出重圍。一夜之間,這位在法國默默無聞的53歲男子抵達巴黎,并被推舉為這項宏偉工程的掌舵人。雖然這位建筑師打算完全按照自己的設想建造拉德芳斯大拱門,但他的想法很快就與現實的限制和政治的變遷發生了沖突。 看哭了。在宏大的歷史回溯視角中,每一次配樂的響起都如同某種悲憫,伴隨著他巨人般高大身軀的不斷抗爭和堅持,卻最終癱倒在那個不再屬于他的大拱門前,藝術理念和創作在不可避免的現實洪流(政治的、官僚的、資本的)中不堪一擊,直至墓地中找不到他的歸屬,歷史也忘記了他的姓名。by @陀螺) 9.「正面還是反面」 導演: 阿萊西奧·里戈·德里吉 / 馬泰奧·佐皮斯 20世紀初,布法羅比爾的狂野西部秀來到意大利,兜售著美國邊疆的神話,同時也點燃了羅莎的想象力。羅莎是一位被困在令人窒息的婚姻中的年輕女子,她的丈夫是一個強勢而暴力的地主。當一場美國牛仔與意大利牧人之間的競技表演以悲劇收場后,羅莎與擊敗美國人的大膽騎手桑蒂諾一同逃離。然而,在一個正義可以被高價買賣的世界里,布法羅比爾和其他人開始追捕桑蒂諾頭上的懸賞。羅莎對自由的渴望很快與現實的沉重相撞——而正如每一首經典西部敘事詩中那樣,命運最終拋出了一枚硬幣。 影像的選擇更受西部類型語匯制約,而敘事的語氣也沒有那般模糊而搖擺了。(by @寒枝雀靜) 9.「武裝部隊」 導演: 阿林娜·戈洛娃 / 伊麗莎白·斯米特 / 西蒙·莫茲戈伊 探討了俄烏戰爭對個人行為的巨大影響。戰爭帶來的輝煌混亂擾亂了日常生活,卻又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如何適應這場變革與毀滅?需要付出什么才能適應?而這種適應又何時變成了抵抗? 農機聲還是無人機?雷聲還是炮火?團塊還是粉末?閃電還是訊號?然后我們看到公園里的櫻花與戰壕,街頭的廢墟與展覽,以及操作室里被掃描的影像人。最終只留下簡易的道別與擁抱。從感知的不確定,逐漸遲鈍而堅毅地走向面容與姿態的確定性。(by @寒枝雀靜) 10.「密探」 導演: 小克萊伯·門多薩 1977年,在被軍事獨裁統治折磨的巴西,四十多歲的馬塞洛逃離了他混亂的過去,來到累西腓,希望在這里建立新的生活并與家人重修舊好。然而,他并未料到死亡威脅如影隨形,籠罩在他的頭頂。 可能不像前幾部那樣“鋒利”,但在嘗試主流敘事框架的過程中又的確留存了極高的作者姿態,很多時候像極了70年代的政治驚悚片,刻意放緩的對白和視覺節奏,同時融入大量對巴西歷史、人文以及(尤其是)迷影的情結,以及獨屬于拉美的魔幻點綴,讓整部片如同文學巨著般扎實飽滿。(by @陀螺) 11.「狂野時代」 導演: 畢贛 在一個人類已經不再做夢的世界里,有一個怪物依然整日沉迷于夢的幻覺中,他迷失了。而一個女人可以看清幻覺,于是她潛入了他的夢中去尋找…… 一部飽含深情的戀物電影,物中仿佛包含了世間所有的真理,一枚花瓣、一面鏡子、一顆牙齒、一副撲克牌、一艘輪船、直至一塊銀幕,所有情感的重量被凝聚在大大小小的物件中,無數碎片匯成巨大的超驗體。人物仿佛來自異世界的信使,在不同的時空用呢喃、凝視與行走收集物、傳遞物、封存物,從移情到出離,忘掉一切欲望、謊言與仇恨,最終成為永恒之物。很奇妙的觀感,不知道自己會被哪一幕打動,所以無法停止尋找,當它出現的時候,心上的石頭像被風吹開了。比起“觀看”,其它一切都很蒼白,這難道不正是電影的真理嗎?(by @嘟嘟熊之父) 12.「被排斥的一代」 導演: 団塚唯我 在東京澀谷重建區不斷變化的景象中,Ren是一名蝴蝶蘭送貨司機。童年時母親 Yumiko自殺身亡的陰影一直縈繞在他心頭,他與身為景觀設計師的父親 Hajime關系疏遠已久。一天,在一次例行送貨中,Ren意外地與父親相遇…… 一種立體幾何電影。家庭沖突的癥結在于一種身體姿態的分歧:直立的父親如何霸占并拋棄母親與孩童的水平空間;城市的空間癥候同樣如此:追求速度與更新的垂直地景更新如何占據并驅逐了本是水平散落的邊緣群落。影片因而調度了種種怪誕的偶然的水平運動,在垂直的壓抑空間中游蕩并產生碰撞。然而最終的處理則進一步深化了這種空間對立的解決思路:將垂直的暴力轉化為一種時間的深度,正如《郊區的鳥》中不同地層的水珠會以神圣的姿態降落。絕對的和解并不存在,母親的幽魂與幽魂式的母親在結尾產生了必然的分叉,并生成了一種堅決的多聲部立體結構。(by @寒枝雀靜) 12.「麥哲倫」 導演: 拉夫·迪亞茲 麥哲倫是一位航海家,他秉持人道主義精神和對正義的信仰,反抗國王的權力。然而,當他最終掌管香料艦隊,完成首次環球航行后,他的旅程又將如何揭開他自身的謎團? 麥哲倫對于太平洋的探索,令人類對空間的探索走向另一個維度,而真正潛藏在背后的是歐洲殖民主義的大肆擴張,甚至在宗教信仰上都要盤剝傾覆。麥哲倫的足跡駛向拉夫·迪亞茲的家鄉菲律賓,也似乎讓后者有了更強烈的創作靈感。盡管依舊全程使用固定機位拍攝,但在放棄了無休止的黑白長鏡頭后,彩色畫面的輪轉讓這個傳記向的故事煥發了別樣的光彩。神秘主義氣息與人性的暴力冷酷躍然于銀幕。(by @HarperDie) 12.「隕石」 導演: 于貝爾·夏魯埃爾 法國的鄉村廢土,米卡和丹懷揣遠大夢想,卻運氣不佳。丹又一次犯下大錯,他們被逼入絕境,最終只能為摯友托尼工作,而托尼如今已是建筑業大王。米卡和丹需要找到一條出路,一條擺脫困境的出路——簡而言之,一條出路。 被剝削者的勞動通向先與死期的死亡??此仆ㄋ讌s極其深刻,在兩個鐵直身上看到一種近似girlhood的動人情感,在深陷囹圄之后迅速回復至堅韌的狀態,用身體剩余所有的能量救贖彼此。幾度心口不一,直到情感潰堤后無法避視的眼神,終于看到了“真心為你”,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by @嘟嘟熊之父) 12.「詩人」 導演: 西蒙·梅薩·索托 奧斯卡·雷斯特雷波對詩歌的癡迷并未給他帶來任何榮耀。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變得古怪而不安,逐漸淪為“隱居詩人”這一陳詞濫調的象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尤拉迪,一位出身卑微的少女,并幫助她發掘和培養自己的才華,這為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絲光亮。然而,將她引入詩人的世界,或許并不是正確的選擇。 好厲害,可能是一種關注單元看得最嗨的電影之一。各方面都很均衡地好,導演剪輯都相當有節奏感和幽默感,而且非常踏實地做出一個人物,也把周邊所有人對生活的態度呈現出來。略略帶一點階層,但不過分。(by @圓首的秘書) 13.「恩佐」 導演: 羅賓·坎皮略 一個生活在中產家庭的16歲男孩在百無聊賴的夏天違背家里人意見,跑去當石工學徒,然后結識了一個魅力十足的烏克蘭同事,后者徹底改變了恩佐的世界。 通過懵懂的身體解構荒蕪的中間態生活,來連接前-建設/毛坯所激發的可能情愫與后-廢墟/戰爭所湮滅的末世與死亡。從一個荒島煎熬般的后資本海岸借助青少年男主眼中的媒介-戰地播報與喪感的當代音樂-來質問西方對于當下地緣沖突的可能,然而略令人傷感的走向與收尾讓影片沒有落入感傷主義和浪漫想象,反而官能地去剖析死亡和胴體的不同情景下的觸摸,一種即時的不確切的撫慰。令人想到南戈丁,轟炸和坦克侵略后的未來又和過去殘存至今的意大利古跡有何不同,在輪回反復中好似只有懸崖上的星空和自墮的墜樓是夾縫中的自由。午夜后的星辰和白日泳池之上的晝月終究不屬于同一片天空,關于恐懼,一種悲歡離合的哀傷,男主所堅信的能在海嘯中幸存的殘垣斷壁,是一種無奈的預兆,唯有在此刻將無機的水泥染上有機的情欲。(by @鮑勃粥) 14.「留存的愛」 導演: 希尼爾·保爾馬松 一個年輕家庭在冰島鄉村的一年生活。我們跟隨他們經歷分離過程中的掙扎與勝利。這是一個關于記憶與遺留愛意的故事。 隨著冰島四季更迭,如油畫般的環境讓一家五口的生活看起來是那么美滿,然而丈夫頻繁出海捕魚工作,妻子藝術創作的瓶頸,讓這個美滿的家庭有了情感的缺口,并逐漸放大潰爛。保爾馬松對于龐雜意向的使用信手拈來,令這個關于情感解構的故事充滿自然的呼吸,那么美好,這么心酸。(by @HarperDie) 15.「腓尼基計劃」 導演: 韋斯·安德森 歐洲軍火與航空界的商業巨擘為了執行神秘計劃,指定自己的修女女兒成為遺產的繼承人,而另一群匪徒想要阻止這位大亨,混亂與殺戮就此展開。 可能是《布達佩斯大飯店》后最“主流”的一部韋斯安德森,清晰直接的任務主線和核心情感關系降低了門檻,但卻仍然爆發著萬花筒般的影像效率和創造力,悲喜語調依舊轉換自如(以及重疊,如同突然的血腥暴力元素),各個層面全方位的“好看”(但還是更喜歡《法蘭西特派》和《小行星城》。(by @陀螺) /The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