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既是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也是夏季養生的關鍵節點。此時暑氣漸盛、濕氣蒸騰,且端午之日,“正陽起始,百毒齊出。”而中老年人群體質偏虛、代謝減緩、抵抗力下降,更易受“濕熱邪氣”侵擾,因此端午養生應以祛濕排毒、補充陽氣、防疫祛病為主。
一、食粽有度,順應時令
端午食粽是千年習俗,且粽子本身也是藥膳的一種。不同地區包粽子的葉子是不同的,北方粽子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用箬葉竹或荷葉,且葉子都是有藥用功能的。例如葦葉可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箬葉竹可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而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可以溫補脾胃,補中益氣,同時還有一定收斂止汗的作用。
但粽子雖好吃,也不能多吃。糯米黏性大、不易消化,對于老年人來說,過量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脹胃痛等問題。因此,老年人吃粽子一定要適量,淺嘗輒止,可以搭配一杯山楂茶或者普洱茶,解膩促消化。
這些人群吃粽子需注意:
糖尿病人群:盡量選五谷雜糧粽,每次吃半個為宜,定期監測血糖。
高血壓、腎病人群:盡量不吃咸蛋黃、肥肉粽,選擇少鹽的雜糧粽。
腸胃不好人群:粽子一定要趁熱食用,務必細嚼慢咽,一次食用量不超過1個。
急性期痛風人群:不食用含有魷魚、干貝、鮑魚等嘌呤含量高的餡料。
心血管疾病人群:不食用咸肉粽子、豬油豆沙粽等脂肪含量高的粽子。
二、艾葉菖蒲,防疫驅邪
《黃帝內經》記載:“五月陽氣上浮,地氣蒸騰,濕熱交爭,毒瘴易生”,因此在門上懸掛艾草和菖蒲是另一常見習俗。
艾草是是一種常用的藥材,全草均可入藥。艾葉能避風寒濕邪,防瘴瘧毒氣,預防傳染病發生和傳播;艾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的香味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也是同樣的道理。端午時節空氣潮濕,在堂屋、床頭等處掛上艾草,能起到消毒預防疾病的作用。
中老年人可以將菖蒲、艾葉等香草混合,煎水泡腳,可以很好地預防皮炎、濕疹等皮膚病,但注意時間不要太長。
三、起居有常,養陽益氣
《黃帝內經》云:“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端午期間,日照時間變長,老年人應調整作息,遵循“夜臥早起”的原則,晚上在10點半前入睡,早晨6點左右起床,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復體力。午后可小憩片刻,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有助于緩解疲勞,提升精神狀態,使下午精力充沛。
端午節天氣也逐漸炎熱,老年人在吹空調時溫度不宜過低,建議在 26℃左右,且要適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夜間睡眠時,一定要注意腹部、關節部位的保暖,避免著涼。
四、適當運動,調節身心
運動也是養生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身體稍顯欠佳的老年人,可以選擇逛公園、散步的方式調節身心;對于身體條件還不錯的老年人,可以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的運動方式。
太極拳動作緩慢、圓活連貫,能夠調節呼吸,增強心肺功能;八段錦通過肢體運動和呼吸配合,可以起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避免進行過于劇烈的運動,以免出汗過多導致氣陰兩虛。運動時間以清晨或傍晚為宜,避開中午高溫時段,運動過程中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中暑。
5、 艾灸養生 溫通經絡
古人稱陰歷五月為“毒五月”,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這9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初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10天。這十天被認為是邪毒最盛、人體最虛弱的時候。此時,借艾草溫熱之力與草本之性,在特定穴位施灸,既能溫補元陽、抵御穢邪,又可驅逐體內寒濕毒素。
艾灸百會穴可升陽舉陷、醒腦開竅;艾灸陰陵泉、豐隆、三陰交、復溜穴等可以祛痰濕之邪;艾灸曲池穴可清熱解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中老人群艾灸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針灸科,在醫生的指導下準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穴位施灸。
端陽養生有古方,
藥食同源是良方,
艾草菖蒲門楣掛,
心靜身安百毒防。
愿各位中老年朋友:鶴發常健,福壽綿長,端午安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