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大暑”之名,源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簡單來說,暑代表炎熱。夏季最熱的時段被劃分為小暑和大暑。小暑出現在月初,大暑則緊隨其后在月中到來,此時的炎熱程度超過小暑,達到了一年中的頂峰。
南北食風·解暑有方
今日大暑
大暑時節,各地習俗豐富多彩,尤以“吃”的講究最為突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風味。
吃暑羊
1
在山東、華北等地,有大暑喝羊肉湯的習俗,也叫“喝暑羊”。人們認為大暑期間喝羊湯可以排汗,有益身體健康。
吃仙草
2
在福建、廣東、臺灣等地,人們會在大暑時節吃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
伏羊節慶·食俗流芳
今日大暑
大暑時節正處“三伏天”中伏階段,三伏天在我國部分地區(如江蘇徐州、安徽蕭縣、山東棗莊等)也有吃羊肉的習俗,俗稱“伏羊”。其習俗起源與中醫“冬病夏治”理念相關:夏季人體陽氣浮于外,內里相對虛寒,而羊肉性溫熱,此時食用可借助外界高溫,溫補體內陽氣,驅散寒邪,尤其適合體質虛寒者。民間認為,伏天吃羊肉搭配辣椒、生姜等熱性調料,能“以熱制熱”,排出體內濕氣和寒氣,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如今,多地還會舉辦“伏羊節”,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
羊之為膳·藥食同源
今日大暑
羊肉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藥食同源的食材,其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等典籍中多有記載,主要包括:
溫中健脾:羊肉性溫,味甘,能補益脾胃,適合脾胃虛寒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脹腹痛、四肢不溫等癥狀。
補腎壯陽:對腎陽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畏寒怕冷、夜尿增多、乏力等有輔助調理作用,是傳統的滋補品。
益氣補虛: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鐵、鋅等微量元素,能補充營養,改善氣血不足、產后虛弱、病后體虛等狀況。
驅寒除濕:其溫熱特性可幫助驅散體內寒濕,對風濕痹痛(如關節冷痛)有一定緩解作用。
古方今用·膳養天和
今日大暑
除了廣受歡迎的羊肉串,順應時節的羊肉藥膳,更是大暑養生的智慧之選。
當歸羊肉湯(源自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具有溫補驅寒、養血活血的功效。方中生姜散寒暖胃,羊肉溫補腎陽,溫中驅寒,尤其適合脾胃虛寒、手腳冰涼者食用。當歸活血補血,對血虛引起的痛經、產后腹痛有調理作用。此外,食用可提升陽氣,緩解畏寒乏力,增強體質。
羊肉生地黃湯(源自唐代孫思邈《千金方》): 具溫補與滋陰功效。其中羊肉溫補腎陽,當歸活血調經,主治產后血虛腹痛及虛寒性腹冷痛。生地黃(或熟地)清熱養陰,中和羊肉燥熱,適合冬季手足冰涼、氣血兩虛者。
溫補有宜忌·體質須分明
今日大暑
需要注意的是,羊肉性溫熱,體質偏熱、易上火或患有濕熱病癥(如口腔潰瘍、便秘)者不宜多吃,以免加重不適。羊肉藥膳嬰幼兒及孕婦應慎用或在醫師指導下食用。
來源 |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
編輯 | 邢曉媛 葉羽昕(實習) 周旸(實習)
審核 | 尚健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