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
(農(nóng)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jié),是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時間為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有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二十多個別稱,是漢族、水族、納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01
端午起源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等,其起源眾說紛紜。最為人熟知的,是與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關(guān)聯(lián)。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華和對國家深沉的愛,成為后世敬仰的典范。他面對國家的危難,悲憤交加,最終在汨羅江畔,以身殉國。百姓們聞訊,紛紛劃船打撈他的遺體,人們借此緬懷屈原,傳承他那不屈不撓,憂國優(yōu)民的精神.
02
掛艾草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jié)”,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xí)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fā)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
古詩里的端午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疏疏數(shù)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fēng)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fēng)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xiāng)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文字來源|新媒體部 孫千城
編輯|新媒體部 孫千城
審核|新媒體部 易子煊 游子逸
終審|范曉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