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背后的稀土博弈。
2010年9月7日,東海局勢風云突變。日本海上保安廳在釣魚島海域攔截中國漁船“閩晉漁5179號”,船長詹其雄遭日方逮捕,中日外交關系驟然緊張。
駕駛漁船撞擊日本船只的詹其雄斷然拒絕日方不斷想讓他承認錯誤,承認進入日本領海的要求,他對前來審訊的日本官員說:“我們祖祖輩輩都在這里打漁,釣魚島是中國的!”
就在國際輿論聚焦這起海上沖突時,中日之間一場隱藏的經濟博弈悄然展開——稀土資源戰浮出水面。
作為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核心,中國當時控制著全球80%以上的稀土出口,特別是日本高科技產業賴以生存的釹、鏑等關鍵元素。
事件爆發后不久,中國突然收緊稀土出口管制,這一舉措立即引發連鎖反應:國際市場稀土價格呈現幾何級數暴漲,釹金屬價格在短時間內從50美元/噸狂飆至300美元以上。
這讓日本制造業陷入恐慌,一旦中國持續控制稀土出口,從豐田汽車的混合動力電池到索尼電子的顯示屏生產線都將面臨斷供危機。
這場持續17天的外交對峙最終以日方釋放詹其雄船長告終,但其深遠影響遠超事件本身。國際社會首次清晰認識到,稀土資源已超越普通商品的范疇,成為能夠左右國家戰略決策的地緣政治籌碼。
這場危機也被視為21世紀資源外交的經典案例,改寫了全球產業鏈安全評估的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