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光明
“最美不過志愿紅,大愛映蒼穹。互助是甘甜的露,友愛是多彩的虹……”最近,唐山市路南區(qū)趙開樓社區(qū)居民趙桂蘭曲不離口。這首歌以廣為傳唱的歌曲《夕陽紅》為旋律,由社區(qū)志愿者填詞自創(chuàng),歌名為《志愿紅》。
“從‘夕陽紅’到‘志愿紅’,正是我們‘老幫老’志愿服務隊的真實寫照。”趙桂蘭說,自己今年已經(jīng)60多歲了,能夠在志愿服務中貢獻一份“銀發(fā)力量”,感覺渾身都充滿了活力。
“老幫老”志愿服務活動現(xiàn)場 。
多年來,唐山市始終將志愿服務作為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經(jīng)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特別是近年來,唐山市以“雙爭”活動為引領,進一步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模式,大力推進志愿服務系統(tǒng)化、制度化、專業(yè)化、品牌化、智能化進程,以“老幫老”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志愿服務品牌日臻成熟,“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的理念猶如畫筆,描繪出“英雄城市·大愛唐山”的亮麗“志愿紅”。
建立長效機制,大愛托起“留住雷鋒的城市”
5月25日,距離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還有將近一周的時間,家住唐山市古冶區(qū)唐家莊街道鐵路工房的步玉芳老人就提前吃上了粽子。給她送來粽子的是唐山市第十七中學 “雷鋒班”的師生們。
1995年春天,唐山市第十七中學師生得知步玉芳的老伴宋玉寶雙目失明,夫婦二人生活困難,膝下又無兒女照料,于是專門成立“雷鋒班”對他們進行幫扶照顧。此后30年間,學校先后有15屆次的745名學生參加到這場愛心接力中。
雷鋒班的學生來探望步玉芳老人。
志愿服務,貴在堅持。
唐山志愿服務起步早、起點高。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無數(shù)愛心人士因幫孤助殘扶老走上志愿服務的道路;從1990年起,唐山連續(xù)35年開展“月評學雷鋒十佳事跡”活動,被譽為“留住雷鋒的城市”。
1994年,唐山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志愿服務中心,形成了“志愿者協(xié)會—志愿者工作指導委員會—志愿者中心—志愿者服務站—志愿者服務隊組”五級組織網(wǎng)絡。2010年,《唐山市志愿服務條例》頒布實施,唐山志愿服務步入了法治化進程。
“唐山的志愿服務經(jīng)歷了由自發(fā)到自覺,由松散到有序的發(fā)展階段,服務內容不斷擴展,服務功能不斷深化,服務隊伍不斷壯大。”唐山市委社會工作部一級主任科員喬淑承介紹,為推動志愿服務精細、長效、常態(tài)管理,唐山市在積極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規(guī)范化建設基礎上,健全了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黨員志愿者、紅十字會志愿者、大學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文化志愿者等多層次的志愿服務組織,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網(wǎng)絡體系,同時積極整合資源,統(tǒng)籌協(xié)調網(wǎng)絡文明、生態(tài)環(huán)保等領域建設行業(yè)志愿者隊伍,通過分層引導、分類施策,讓志愿服務因需賦形,處處可為。
唐山藍天救援隊緬甸救援時的合照。
今年3月28日,緬甸發(fā)生7.9級強烈地震。31日,唐山藍天救援隊隊員孫偉彪、郭曉彬攜帶個人防護裝備、應急物資,與河北藍天救援隊集結飛赴災情最重的仰光市參加國際救援,將志愿服務的種子播撒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留住雷鋒的城市”底色中更添一份跨越國界的責任與擔當。
志愿服務的需求在哪里,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現(xiàn)在哪里,志愿服務陣地就建設在哪里。如今,唐山市在文化場館、公園景點、政務大廳、交通場站等公共場所建設了一批“小而美”的志愿服務站點,形成了常態(tài)化志愿服務矩陣。
培樹服務品牌,凡人微光點亮城市文明星空
“老伴兒,到時間了,咱趕緊接孩子去。”每天下午四點半,家住路南區(qū)國防樓社區(qū)的王建國、劉淑貞老夫婦準時準點趕到附近燕京小學接孩子。
這溫馨的一幕并非普通家庭的天倫之樂,而是“共享爺爺奶奶”的志愿服務。
為緩解雙職工家庭的育兒壓力,國防樓社區(qū)利用共享理念打造老幼融合志愿服務,15名老年志愿者成為“共享爺爺奶奶”。
“我們老兩口身體都不差,能為街坊鄰居做點事,可高興呢。”王建國說,社區(qū)志愿服務讓他們“找到了組織”。
打造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品牌,是唐山市體系化推進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手段。
1991年,路南區(qū)趙開樓“老幫老”志愿服務隊成立,繼而衍生出“銀發(fā)先鋒”、“我的好鄰居”等多個志愿服務典型,志愿服務品牌雛形顯現(xiàn)。
近年來,唐山堅持方陣式晉級、本土化實踐、全民化參與,品牌志愿服務活動遍地開花。
“共享爺爺奶奶”陳貴秋、習瑞萍正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
“寸草心愛老敬老”志愿服務品牌,青年志愿者以6年8740場志愿服務活動,構建起“1+6+N”服務體系;“愛心爸媽”志愿服務品牌,吸引1306個愛心爸媽、愛心媽媽團,為缺少親情陪伴的孩子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關愛我的殘疾人鄰居”志愿服務品牌,匯聚6000余名志愿者,服務殘疾人10萬余人次……
微光成炬,點亮城市文明星空。
以鮮明標識擴大服務覆蓋面,以持續(xù)深耕增強群眾獲得感,以精準對接提升社會認同感,品牌化發(fā)展讓唐山市志愿服務從零散化走向系統(tǒng)化,從同質化轉向個性化,為“英雄城市·大愛唐山”注入了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創(chuàng)新“平臺+”模式,讓所有的愛都能雙向奔赴
打開“幸福唐山”APP,點擊“志愿唐山”注冊平臺,填寫姓名、身份證號碼……
“注冊成功,我是一名志愿者啦! ”5月20日,唐山市友誼中學學生張知遠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完成了自己18歲“成人禮”。
“爸爸媽媽都是注冊志愿者,他們的志愿服務積分很高,我打算利用高考結束的暑假全職去做義工,爭取趕上爸媽。”張知遠說。
“老幫老”志愿服務活動現(xiàn)場 。
志愿服務積分回饋機制是唐山市志愿服務“雙向流轉”的創(chuàng)新標志。
2024年,唐山市委社會工作部成立后,創(chuàng)新打造志愿服務積分回饋平臺,步入志愿服務數(shù)字化、智能化、品牌化發(fā)展全新階段,“平臺+”志愿服務新模式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得以具象化。
孩子成人禮當天,張知遠的母親周禾用積分換得一張新華書店的優(yōu)惠券購買了一套課外閱讀書籍作為給孩子的生日禮物。
作為一名醫(yī)生,周禾常年利用業(yè)余時間為社區(qū)居民義診,送醫(yī)送藥量血壓,志愿服務積分不斷增長。
“在志愿服務板塊,可以看見自己的累計積分和年度積分。志愿者可以憑借累計積分,享受‘愛心商家’提供的優(yōu)惠折扣;憑借年度積分,進行積分物品兌換。”周禾說,正是在這種“好人好報、德者有得”的氛圍下,他們一家三口都注冊成為了志愿者。
志愿服務活動現(xiàn)場。
志愿者以服務得積分、以積分獲禮遇,愛心商家以優(yōu)惠政策流轉積分、以積分享禮遇。為此,唐山市專門組建了愛心商家、愛心市場、愛心出行、愛心醫(yī)院、愛心學校、愛心國企6大愛心聯(lián)盟,1.21萬個愛心商家踴躍入駐平臺,爭相將愛“變現(xiàn)”回饋志愿者,708場積分兌換活動,兌換積分31429個,為奉獻者奉獻。
與此同時,唐山市正在積極探索積分制度向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社區(qū)治理、綠色生活創(chuàng)建、公益認養(yǎng)、醫(yī)療援助等領域延伸拓展,創(chuàng)新提出長期志愿服務概念,按月賦分,讓“一時愛心”轉化為“長久動能”。
“今后,我們還會逐步將時代楷模、勞動模范、最美人物等各類先進典型納入獎勵范圍。”唐山市志愿服務事務中心主任楊靜說,在唐山,所有的愛都能雙向奔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