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里,筆者前往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游覽一番。到達市區(崖頭)之后,筆者按照習慣打開電子地圖,查看起周邊“地名”。當目光掃到崖頭以南的嶗山街道地界時(注:榮成市轄區內亦有嶗山,與青島嶗山名稱相同),忽然吃了一驚——只見地圖上標注著“寧古塔”三字。
對于喜歡歷史的朋友來看,看到這三個字,應會很快聯想到清代關外那個同名的流放地點(寧古塔)。“膠東半島竟然也有寧古塔?這個寧古塔與關外的寧古塔有什么關系?”在那一瞬間,筆者的腦海中閃過不少疑問。
而僅過了幾秒鐘,上述疑問就得以解開——原來,剛才筆者目光掃得過快,在“寧”和“古塔”之間漏了一個“家”字。也就是說,在嶗山街道轄區內,有兩個相鄰的村分別叫作“寧家”和“古塔”。如果看不仔細的話,就容易誤認為“寧古塔”。
此次雖然是鬧了個“烏龍”,但筆者也不禁對“寧家”和“古塔”這兩個村莊產生興趣,便查詢史志,簡要了解了它們的由來。
(▲寧家村和古塔村的位置示意)
按照《榮成市地名志》的說法,寧家村的“寧”系指姓氏。據稱清朝初年寧姓兩兄弟從蓬萊縣遷來建村,以姓氏命名為寧家村。后其他姓氏如黃、李等姓也遷入,村名沿用。本世紀初時統計,該村共220戶,以黃、李、寧三姓為主。
至于“古塔”村,據說則是因“古代附近有塔”而得名。按照地名資料記載,該村最早是在明初由姜姓人(據稱源自峒嶺)建立,后來其他姓氏相繼遷入。本世紀初時統計,全村180戶,有董、鄒、蘭、李、王、慕、姜等十余姓。
值得一提的是,寧家村和古塔村不僅是相鄰關系,而且還都與另外一個村存在特殊淵源。
那個村叫做古塔東莊,其名字帶有“古塔”的前綴,建村經過則與寧家村有關。根據記載,清乾隆年間,寧家村一支寧姓人遷至古塔村東,建立起了“古塔東莊”。本世紀初時統計,該村有125戶,均為寧姓。
以上就是筆者整理的相應地名筆記,因為誤認“寧古塔”而增加了對三個村莊的了解,也可謂是一次有趣的經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