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以下合計約2,307字,如有缺失、紕漏,敬請留言告知:
宋秩官總目
吾同于宋同安為中縣。知縣事一。縣丞、主簿、尉各一。(康熙《同安縣志》卷二·官守志)
宋同安為中縣。知縣一員。縣丞一員。主簿一員。尉一員。(嘉慶《同安縣志》卷十五職官表)
宋同安為中縣。知縣一員。縣丞一員。主簿一員。尉一員。主學一員。(民國《同安縣志》卷十三職官)。
元秩官總目
于元為下縣。達魯花赤一。縣尹一。主簿、尉各一。儒學教諭一。又巡檢、鹽場司令、司丞、管勾等官前代不具論。(康熙《同安縣志》卷二·官守志)
元同安為下縣。達魯花赤一員。縣尹一員,達魯花赤掌縣印,以蒙古人為之。縣尹署封其上,以漢人、南人為之。主簿一員。尉一員。儒學教諭一員。巡檢,員數未詳。鹽場司、浯洲場司合一員,司丞一員,管勾一員。典史一員。(嘉慶《同安縣志》卷十五職官表)
元同安為下縣。達魯花赤一員。縣尹一員,達魯花赤掌縣印,以蒙古人為之。縣尹署封其上,以漢人、南人為之。主簿一員。尉一員。儒學教諭一員。巡檢,員數未詳。鹽場司、浯洲場司合一員,司丞一員,管勾一員。典史一員。(民國《同安縣志》卷十三職官)。
明秩官總目
按舊志,同安縣設官有知縣焉,何所取之?取諸長也。有縣丞焉,有主簿焉,何所取之?取諸貳也。于幕則有典史焉,何所取之?取諸贊也。于屬則有儒學教諭焉,有訓導焉,何所取之?取諸教也。有大輪驛、深青驛驛丞焉,何所取之?取諸候也。有河泊所大使焉,何所取之?取諸課也。有官澳、峰上、田浦、陳坑、烈嶼、塔頭、高浦巡檢司焉,何所取之?取諸圍也。正統間,有苧溪巡檢司焉,何所取之?取諸譏也。有高浦、嘉禾、金門倉大使焉,何所取之?取諸儲也。有陰陽學訓術焉,何所取之?取諸欽也。有醫學訓科焉,何所取之?取諸方也。有僧會司、道會司焉,何所取之?取諸祈禳且領其徒也,俄而有裁革,若四巡司,若河伯焉。有苧溪司改為白礁焉,何所取之?取諸簡也。外則有金門、中左、高浦三守御千戶所焉,隸于永寧衛。則有浯洲鹽場課司大使焉,隸于運使司,然皆為同安設也。知縣得而殿最之計,本縣吏戶禮兵刑工各司吏一人。典史二人。糧科司吏一人。典吏二人。承發冊庫各典吏一人。舖長司吏一人。儒學典吏一人。驛吏各一人。巡檢司司吏各一人。倉攢典各一人。陰陽生六十五人。(康熙《同安縣志》卷二·官守志)
明同安縣知縣一員。縣丞一員。主簿一員。典史一員。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二員。峰上、塔頭、高浦、陳坑、官澳、田浦、烈嶼、苧溪八巡檢司各一員,萬歷間,高浦、陳坑、田浦、苧溪俱裁,復移塔頭駐白礁。金門、嘉禾、高浦三倉副使各一員。大輪、深青二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后裁。浯洲場鹽課司大使、副使各一員,后裁副使。(嘉慶《同安縣志》卷十五職官表)
明同安縣知事一員。縣丞一員。主簿一員。典史一員。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二員。峰上、塔頭、高浦、陳坑、官澳、田浦、烈嶼、苧溪八巡檢司各一員,萬歷間,高浦、陳坑、田浦、苧溪俱裁,復移塔頭駐白礁。金門、嘉禾、高浦三倉副使各一員。大輪、深青二驛驛丞各一員。河泊所河泊官一員,后裁。浯洲場鹽課司大使、副使各一員,后裁副使。(民國《同安縣志》卷十三職官)。
清秩官總目
國朝裁汰俾無冗員。自知縣、縣丞而外,主簿汰焉。自儒學教諭而外,訓導汰其一焉。自深青驛丞而外,大輪驛則付之典史焉。自烈嶼司改住廈門;苧溪白礁司改住灌口;官澳踏石司改住金門,兼理鹽場事務,而外田浦司、陳坑司汰焉,峰上司、塔頭司、高浦司汰焉。繼而河伯所大使,高浦、嘉禾、金門倉大使俱汰焉。陰陽學訓術,醫學訓科,僧會司、道會司都會缺存無補焉。至于金門、中左、高浦三千戶所之隸于永寧衛,浯洲場鹽課司大使之隸于運使司,一盡汰革無存焉。金門則設水師總兵一,游擊守備各二,千總四,把總八焉;中左則設水師提督兼轄五營,以及守備五,千總十,把總二十焉;又設欽差鈔關分鎮海防廳焉。同安營則設游擊守備各一,千總二,把總四焉,嚴分防轄重鎮也。而本縣之吏戶禮刑工各司吏一人,典吏二人,糧科司吏一人,典吏二人,承發冊庫各典吏一人,舖長司吏一人,儒學典吏一人,驛吏各一人,巡檢司吏各一人,仍其舊也。他如倉攢典各一人,陰陽生六十五人,一并汰去,只存陰陽生一人,以當守堂支更之務云。(康熙《同安縣志》卷二·官守志)
國朝同安縣知縣一員。縣丞一員,雍正十二年移駐金門,乾隆三十一年移駐灌口,四十五年仍移駐金門。典史一員。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康熙四年裁,三十一年復設。灌口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白礁,康熙十九年改駐灌口,乾隆三十一年裁,四十五年復設。石潯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烈嶼,康熙十九年改駐石潯,現在廈門。馬巷照磨一員,乾隆四十年通判移駐馬巷,以踏石巡檢改為照磨。劉五店巡檢司巡檢一員,乾隆五十五年設。下店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峰上,康熙十九年改駐下店,旋裁。踏石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官澳,康熙十九年改駐踏石,乾隆四十年改為照磨。深青、大輪二驛驛丞各一員,今裁。高浦、金門、嘉禾三倉副使各一員。今裁。(嘉慶《同安縣志》卷十五職官表)
清同安縣知事一員。縣丞一員,雍正十二年移駐金門,乾隆三十一年移駐灌口,四十五年仍移駐金門。典史一員。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康熙四年裁,三十一年復設。灌口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白礁,康熙十九年改駐灌口,乾隆三十一年裁,四十五年復設。石潯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烈嶼,康熙十九年改駐石潯,現在廈門。馬巷照磨一員,乾隆四十年通判移駐馬巷,以踏石巡檢改為照磨。劉五店巡檢司巡檢一員,乾隆五十五年設。下店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峰上,康熙十九年改駐下店,旋裁。踏石巡檢司巡檢一員,原在官澳,康熙十九年改駐踏石,乾隆四十年改為照磨。深青、大輪二驛驛丞各一員,今裁。高浦、金門、嘉禾三倉副使各一員。今裁。(民國《同安縣志》卷十三職官)。
注曰:以新垵為界,海滄北部舊屬同安縣。
合集推薦:
卷五 秩官志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Amoynot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