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財務主管小陳,最近總被同事打趣“弱不禁風”。她每天踩著高跟鞋追報表,卻連爬兩層樓梯都氣喘吁吁,說話聲音細若蚊蠅,午休趴在工位上連手都抬不起來。
一次部門團建爬山,她剛到半山腰就頭暈目眩,嘴唇發白到被同事強行送下山。體檢報告顯示,她血紅蛋白只有90g/L(正常115-150g/L),中醫把脈后直言:“脈細如絲,氣血兩虛。”原來,她為趕項目連續熬夜,早餐常忘吃,午餐靠沙拉“續命”,生生把身體熬垮了。
醫生開了中藥,并叮囑她戒掉冷飲。三個月后,同事發現她不再“病懨懨”——開會時能挺直腰板發言,加班后還能和大家約羽毛球。她苦笑:“氣血虛是身體亮紅燈,再拼也得先養命啊!”
氣血虛對身體的影響,比你想象的更嚴重!
氣血是中醫理論中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源泉”,氣血虛(即氣血不足)會像“斷電”一樣影響全身機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氣血不足會導致面色萎黃、皮膚干燥、長斑、脫發,甚至眼袋加重、嘴唇發白。這是因為氣血無法濡養肌膚和毛發,相當于“土壤貧瘠”,自然長不出“好莊稼”。
氣血虛會削弱身體防御力,表現為易感冒、傷口愈合慢、反復口腔潰瘍。就像“軍隊糧草不足”,病毒細菌更容易趁虛而入。
氣血不足會引發情緒低落、易怒、焦慮,甚至影響社交和工作狀態,形成“身體差→心情差→身體更差”的惡性循環。
長期氣血虛可能誘發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疲勞綜合征,甚至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5個表現提示你可能氣血不足,別忽視!
氣血是中醫理論中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氣血不足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若出現以下5個表現,需警惕并及時調理:
1. 面色蒼白或萎黃
氣血不足時,面部皮膚失去濡養,易呈現暗淡無光、干燥粗糙,甚至眼周發黑、唇色淡白。健康膚色應紅潤有光澤,若長期面色不佳,需排查貧血或營養不良。
2. 頭暈乏力、易疲倦
氣血虧虛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常感頭暈目眩,稍微活動便氣喘吁吁,精神萎靡。尤其女性經期后、熬夜后若頻繁出現此類癥狀,需警惕氣血耗損。
3. 手腳冰涼、畏寒
氣血運行不暢,四肢末梢供血不足,即使夏季也易手腳發涼。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長期畏寒可能與陽氣不足、氣血兩虛相關。
4. 失眠多夢、易驚醒
心主血脈,氣血不足易致心神失養,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易醒、記憶力減退。長期睡眠障礙會進一步加劇氣血耗損,形成惡性循環。
5. 月經量少、色淡
女性氣血不足常反映在月經上,表現為周期紊亂、經量減少、顏色偏淡,甚至提前閉經。產后、哺乳期女性更需關注氣血調理。
傷氣血的6大行為,你中招了嗎?
氣血是身體的“根基”,但日常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可能正在悄悄耗損你的氣血,讓健康亮起紅燈。
熬夜堪稱氣血“頭號殺手”。中醫認為,夜晚是氣血“休養生息”的時間,長期凌晨后入睡,肝血無法及時回補,第二天便會面色蠟黃、頭暈乏力,女性還可能月經紊亂。
過度節食減肥也是氣血“大敵”。許多人為了瘦身不吃主食或只吃沙拉,脾胃長期“缺糧”,氣血生化無源,結果體重沒降多少,反而手腳冰涼、脫發加重,甚至閉經。
久坐不動同樣傷氣血。現代人一坐就是一天,經絡被壓迫,氣血運行受阻,導致下肢水腫、手腳冰涼,還可能引發腰酸背痛。
情緒內耗也不容忽視。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會“氣滯血瘀”,就像交通堵塞一樣,氣血無法順暢運行,久而久之引發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等問題。
濫用藥物或保健品可能加重氣血負擔。比如長期吃減肥藥、瀉藥,會損傷脾胃功能,影響氣血生成。
最后,過度勞累也在“偷”氣血。高強度工作、劇烈運動后不休息,身體就像過度運轉的機器,氣血被透支卻無法及時補充,最終“罷工”。
氣血不足非一日之寒,改善需從日常點滴做起。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才能讓氣血“滿格”,健康常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