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競爭從未像今天這樣膠著,蘋果、華為長期占據高端市場的頭部位置,而小米則憑借性價比策略在中低端市場快速擴張。據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以870萬臺的季度銷量重回全球第一,但這場勝利背后,既有市場格局的微妙變化,也暴露出不同品牌的核心差距。
一、蘋果和華為是智能穿戴市場的王者
在智能穿戴領域,蘋果和華為的統治力已持續多年。蘋果通過Watch系列產品,將健康監測、生態聯動與高端材質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品牌護城河。其用戶群體不僅覆蓋運動愛好者,還吸引大量商務人士和醫療需求用戶。華為則依靠GT系列,以長續航、時尚設計和本土化功能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兩者共同的特點是:產品定價瞄準3000元以上價位段,且用戶忠誠度極高。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報告顯示,在2023年全球智能手表市場時期,蘋果和華為合計占據近50%的份額。它們的優勢不僅在于硬件,更在于軟件生態的協同——蘋果的HealthKit與iPhone無縫銜接,華為的鴻蒙系統與手機、平板形成多端聯動。這種軟硬一體的能力,讓兩者的用戶很難轉向其他品牌。
二、小米穿戴設備反超蘋果,成為全球第一
小米并非首次沖擊全球第一,2021年,憑借Redmi Watch系列在印度、東南亞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小米曾以低價策略短暫登頂。但此后兩年,蘋果和華為通過產品迭代和渠道下沉,逐漸擠壓了小米的生存空間。
2025年第一季度的逆轉,小米的策略更加清晰。一方面,它在印度推出售價50美元以下的入門級手表,搶占下沉市場;另一方面,通過模塊化設計提升產品性價比。此外,小米在東南亞市場與本地電信運營商合作,將手表與流量套餐捆綁銷售,進一步降低了用戶的購買門檻。
三、小米穿戴設備利潤無法和蘋果、華為相提并論
盡管小米銷量登頂,但其營收與蘋果、華為仍有顯著差距。以2024年Q1為例,小米穿戴設備營收約為17億美元,而蘋果同期收入達89億美元,華為則以32億美元緊隨其后。這意味著,小米每賣出一臺設備的平均收入僅為蘋果的1/5、華為的1/3。
這種差距源于品牌定位的差異,蘋果用戶愿意為“品牌溢價”和生態系統支付更高價格,其旗艦手表的平均售價超過500美元;華為則通過自研芯片和衛星通信技術,強化高端形象。反觀小米,其產品均價始終徘徊在200美元以下,利潤率不足5%,遠低于蘋果的35%和華為的18%。
更嚴峻的是,低價策略正在面臨市場飽和的挑戰。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智能手表普及率已接近30%,用戶換機周期延長至2-3年。與此同時,蘋果和華為開始向中端市場滲透:蘋果推出SE系列降低入門門檻,華為則通過暢享系列搶占性價比賽道。雙重夾擊下,小米的“以價換量”模式恐難持續。
四、華為也該加油了
華為的處境尤為微妙,受芯片供應限制,其高端產品產能受限,部分市場份額被蘋果蠶食。但華為的研發投入并未減少,2023年智能穿戴專利申請量仍居全球第二。隨著鴻蒙4.0對跨設備協同能力的升級,以及衛星通信技術的普及,華為有望在高端市場發起反攻。
相比之下,小米的挑戰更為復雜。銷量登頂固然提振士氣,但如何突破“低端陷阱”仍是關鍵。若長期依賴價格戰,不僅難以提升品牌溢價,還可能陷入研發投入不足的惡性循環。畢竟,智能穿戴的競爭已從硬件參數轉向生態服務——蘋果的Apple Fitness+、華為的運動健康研究平臺,都在強化用戶黏性,而小米的米家生態尚未形成差異化優勢。
五、寫在最后
小米重返全球第一,證明了其市場策略的有效性,但也暴露了智能穿戴行業的殘酷現實:銷量與利潤往往難以兼得。蘋果和華為的“雙雄格局”雖受沖擊,但并未被顛覆。對于小米而言,如何在保持銷量的同時提升高端產品占比,如何從硬件制造商轉型為生態服務商,將是比銷量冠軍更重要的課題。而對華為來說,技術突圍與供應鏈恢復的速度,或將決定這場競賽的最終走向。畢竟,在智能穿戴的賽道上,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能同時抓住用戶錢包和人心的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