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走出熟悉的生活圈,我想象不到世界上有人這樣生活,用蘆葦編成房子和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捕魚,紡織,沒有任何現代的娛樂。
沒有996,沒有DeepSeek,沒有存款,沒有復雜關系、朋輩壓力,沒有永不止息的焦慮——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著。”
暢銷書作家李夢霽在新作《允許萬物穿過我》,寫下這段話。
她22歲走遍中國,出版第一本書,次年與余華、殘雪同臺領獎,29歲出版暢銷書《允許一切發生》,登上《人民日報》推薦榜,30歲環游世界7大洲......
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她從未放棄戰斗。
《允許萬物穿過我》既是旅行故事集,也是人生解憂指南。寫給被現實拖住,暫時還沒有機會看世界的每一個人。
關于生活中那些懸而未決的困惑,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隨手翻開,撫平你內心的焦慮、內耗與不安,帶你看清人生的意義:不過就是吃吃喝喝,開開心心。
《允許一切發生》作者治愈新作!
直播預告,帶你走出人生低谷期!
以下摘編自《允許萬物穿過我》
旅行的意義,
是讓我們不再理所當然地活著
在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大洲,有一片神秘的土地,承載著印加文明的輝煌與亞馬孫雨林的原始力量。
從高原梯田,到水上浮島,再到熱帶雨林的綠野仙蹤,秘魯,是那樣迷人又豐盛的國度,每一寸土地都在召喚勇者的腳步。
海拔3800多米,這里是南美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被譽為“安第斯高原的湛藍明珠”,空氣稀薄而純凈。
在湖上泛舟,便可看到一座座由蘆葦編織的浮島,漂在湖面,隨波輕搖,這是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水上家園。
島民們就地取材,用蘆葦建造了房屋、船只、家具,世世代代居住在這些漂浮的島嶼上。
踏上浮島,雙腳感到草木的彈性,像是踩著時光的海綿,無數金黃纖維在腳下蘇醒,暗藏先民與自然博弈的智慧。
秘魯人住在漂浮的蘆葦島上
房屋、家具都是蘆葦編織的
島民瑪利亞邀我走進她的蘆葦屋參觀,屋內溫暖干燥,一張不足1.5米的床,一個小方桌,墻上掛著色彩斑斕的紡織品,講述著艾馬拉人的故事。
向游客販賣紡織品,是女人們重要的收入來源,男人們有的開船去陸地上找活做,晚上才回家,也有的在島上開小餐館,賺游客的錢。
屋里只有一張床,畫面右側的紡織品用來販賣
島民的廚房,很多人家沒有浴室和馬桶
島民把腳下的蘆葦掏個洞,下了鉤,兩三分鐘就能釣上來一條魚,一上午收獲頗豐。
這種的的喀喀湖里特產的鱒魚,用當地香料腌制,煎至金黃,配上特產藜麥和紫色土豆,就是餐桌上色彩斑斕的美食畫卷。
家門口掏個洞,就地釣魚
漂浮島大小各異,小的只有8戶人家,十幾口人,大的還可以建咖啡廳、餐館。
傍晚前,一定要趕到阿曼塔尼島,這里是日落最佳觀賞點,看夕陽沉入湖面,天空是胭脂紅、淡紫色、黛藍色調成的溫柔色調。
當地人相信,的的喀喀湖是太陽神的誕生地,是被安第斯山神含在唇齒間的魂。
夕陽下的的的喀喀湖(titicaca)
歷史學家說,這泓碧水,是一個活著的文化博物館,懸浮承載著安第斯文明的記憶。詩人說,庫斯科王朝的臍血仍在湖底流淌,西班牙人的火槍未能熔化的青銅器銘文,正化作水草,在暗流中生長。島民說,高原圣湖永不封凍,是神靈的庇佑。
而我只感慨,他們與我們是那樣不同,我們分據地球的兩端,卻都昂揚熱烈地,生活在這片星球上。
若沒有走出熟悉的生活圈,我想象不到世界上有人這樣生活,用蘆葦編成房子和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捕魚,紡織,沒有任何現代的娛樂。
沒有996,沒有DeepSeek,沒有存款,沒有復雜關系、朋輩壓力,沒有永不止息的焦慮——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著。
早年聽“高人”指點,在交友軟件上,女性不要寫自己的愛好是“旅行”,因為旅行只是一種消費,并不利他,也不創造價值,寫“烹飪”就好多了。
在我看來,旅行真正的意義,見天地,見眾生,是讓我們不再理所當然地活著。
回歸最初的簡樸,生活就是吃吃喝喝,開開心心,其實我們所需甚少,大自然早就慷慨贈予,是人類貪欲不止,才本末倒置,不斷外求。
無電、無網、無社交的“獨棟別墅”
風浪從未止息,
卡皮巴拉從不焦慮
離開高寒的庫斯科高原,飛機降落在炎熱的伊基托斯,這座被亞馬孫雨林環抱的城市,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草木氣息。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橫跨九國,面積相當于澳大利亞國土的70%。
我住在雨林里,每日晨起,泛舟亞馬孫河,追逐日出和粉海豚(學名:亞馬孫河豚)。
在碼頭,每天都有一只胖乎乎的水豚走來走去,被迫“營業”,被所有人抱起來合影留念,它有一個可愛的中文名:卡皮巴拉。
卡皮巴拉不焦慮
卡皮巴拉是一種情緒極其穩定的動物,不管是誰來撫摸它、抱起它,它都是一副寵辱不驚的模樣。
為了給我們展示卡皮巴拉的“沉穩”,當地原住民把一只小貓,放在卡皮巴拉的背上,不料卡皮巴拉并不逃走,也不掙扎,而是面無表情地臥了下來,還閉上了眼睛。
難怪它成了當代年輕人最喜歡的“新晉網紅”,這樣處變不驚、情緒穩定,用“就地冥想”解決一切生活的難題,簡直是我們最向往的精神狀態。
生活給每個人都出了許多難題,就像亞馬孫雨林里的“當頭一貓”,掙脫不了,無力改變,不如干脆“攜貓而臥”,坐一會兒,曬曬太陽也很好。
雨林里的風浪從未止息,但卡皮巴拉從不焦慮。
登上木船,沿著亞馬孫河支流深入雨林。雨林的暴雨總是突如其來,一件防水沖鋒衣必不可少,向導說:“我們從來不看天氣預報,因為沒人能預測雨林的天氣。”
亞馬孫雨林里的“路”
雨后,我們停靠在一個土著村落。
村民抱著樹懶,小猴,抓著鸚鵡,同游客拍照,展示了他們傳統的“吹箭”技藝,把短箭放入一支長約3米的竹筒,對著一頭吹氣,竹筒另一端就會迅速地射出短箭,當地人以此方法狩獵。
樹懶“閃電”
這只不由分說,爬到我背上的小猴是獨眼
鸚鵡停在手上看著我
我在帕勞海釣時,習得了釣魚技能,午餐正是我從亞馬孫河釣上來的新鮮小魚,個頭只有巴掌大,黃色、紅色、銀色、黑色,據說這些魚兒以堅果為食,味道故而十分鮮美。搭配雨林特產的木薯和棕櫚心,就是一盤五顏六色的熱帶風味。
自給自足
垂釣之樂
夜晚,向導帶領我們在雨林探險,打一支手電筒,穿過40米高懸索橋,我親眼見到了近乎透明的綠色毒蛙,鵝蛋大小的毒蜘蛛,在樹冠上攀緣呼喊的狐尾猴,尾巴像拖著一把大掃帚的食蟻獸,還有只開一夜的白蓮花。
只開一夜,“曇花一現”
勇敢之前,沒有幸福
亞馬孫雨林的白天屬于游人,夜晚才是動物的天下。
鳥叫、蟲鳴、猿啼、鶴唳,是雨林的交響樂。
當晚,還有一只15厘米的碩大白色知了,趴在我房間的窗欞上,叫足一整晚。
這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網絡,每一片葉都在為地球生產氧氣,每一條溪都在哺育數百萬物種,每一條年輪都在講述生命的奇跡。
大毒蛙,練“蛤蟆功”
這是地球之肺,這里的人們感恩自然、敬畏自然,努力守護著人類共同的未來。
南美行前,我有許多擔憂和恐懼,害怕治安混亂、語言不通、路途遙遠、叢林危險、山地高反,但親臨其境,卻發現這里有太多聞所未聞的奇景和驚艷,絕對值得一探。
哲人說:“全世界的水都會重逢,北冰洋與尼羅河會在濕云中交融。”這古老的浪漫比喻,也是旅者與目的地的關系,無論相隔多遠,機緣發生,總會相逢。
勇敢之前,沒有幸福,而那些敢于踏上未知旅程的勇者,會真正愛上這個人間。
給所有人的通透療愈之書
點擊鏈接,即可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