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美素圖庫
1
有很多媽媽跟我說:“魚爸,你把小小魚養的真好。”
在我的眼里,他的確是個很不錯的孩子。
可我知道,兒子也有很多缺點啊。
假如要你評判,一個孩子養得很好的標準是什么呢?
有人會說學習成績好排第一位。
有人會說生活習慣好,講衛生、愛勞動就很好。
有人會說,愛閱讀很好。
有人會說,有主見、大方會交往就很好。
有人說只要孩子快樂自由地成長就好。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標準。
可沒有哪個孩子能完全達到你的標準。
愛勞動、又講衛生,能幫父母分憂的小棉襖,說不定成績一直很普通。
而愛閱讀的孩子,又不愛出門交流,總喜歡獨來獨往。
大方愛交流的孩子,卻沒有自理的好習慣,大大咧咧地總需要父母操心。
自由快樂的孩子,卻拒絕你給他介紹的一切興趣班。
唉!是不是覺得沒有省心的孩子。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焦慮真的是多余的,有點自尋煩惱。
養孩子,首先就是要打消養出完美小孩的幻想。
同時放棄做所謂的完美父母的念頭。
這樣,你會活得輕松很多。
只要有那么一些跡象,就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了。
這些也不是絕對的評判標準,而是給我們一桿秤,秤一下自己的心。
2
孩子愿意在你面前展現各種情緒
說到這點,真的是最值得我們在乎的,如果哪天孩子自己有了心事,卻對父母緊閉著內心和嘴,那肯定是某些環節出了問題。
有很多的父母,以為孩子很快樂,在學校過得很好。
可實際孩子卻一直處于苦悶壓抑之中。
卻在父母面前得強顏歡笑,假裝自己很好,很努力,很上進。
實際上,只是為了讓父母不會失望,或者不會抱怨自己。
越不敢跟父母展示情緒的孩子,越容易感受到壓抑。
突然有一天,他們內心的那根弦也許就繃斷了。
絕大多數的父母是無法忍受孩子在自己面前哭泣的。
哪怕是悲傷的哭,也覺得讓自己想發脾氣。
其實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能讓他們釋放不良的情緒,能減輕壓力,還能喚起父母的關注。
如果從小就指責孩子哭,要求他們懂事。
那這個孩子大多會變得有脾氣也不敢在大人面前表露。
還有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氣餒,總是鼓勁兒,要孩子加油,說孩子是最棒的。
抓緊學習,努力再努力,一直去雞娃。
可孩子的情緒會消失嗎?
未必,那些情緒會積壓在孩子的心中。
我們需要接納并且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在《野獸國》這冊繪本中,面對媽媽的怒火,麥克斯朝著媽媽說:“我要吃掉你!” ,很多人會覺得孩子這樣做太淘氣了。
但是讀過這套書的孩子,他們卻非常喜歡麥克斯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而且也能從故事的結尾中獲得安全感,因為麥克斯最后還是選擇回家,媽媽做好的熱乎乎的晚餐也在等著他。
這意味著媽媽對自己負面情緒的接納,對孩子來說,是寶貴的禮物。
如果孩子能在你的面前,能開懷大笑,也能痛痛快快地哭泣,不需要繃著,不需要任何的隱藏。
那就說明把孩子養的很好了。
3
能跟父母說不,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很多孩子說不的權利被慢慢剝奪了。
對孩子來說,在一兩歲的時候跟父母說不,遠比七八歲時說不要容易。
因為那時候,父母會順著自己,感覺怎么愛都不夠。
可是長大了,再說不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得到一通劈頭蓋腦的訓斥,或者是一番大道理。
很多的父母會說,我是允許孩子說不的。
但真的面對孩子的反抗時,卻猶豫了。
結果,很多孩子變得順從乖巧。
這絕對不是好事。
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愿意聽我們說話的時候。
多靠近他們,多去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
這樣,就算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能理解。
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可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讓他們知道,“父母是愿意聽我說的,我什么都可以分享,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情形。”
說真的,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
因為太多的父母根本沒有時間去關心孩子的想法。
覺得自己給他報了課,交了錢,保證了他衣食無憂,就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
但真的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有自己的主見,這是多好的事呀!
4
能獨立地完成那些自己能做的事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明白獨立很重要,因為孩子將來還是要獨立生活的。
可實際上呢?
小學校門口,媽媽提著早餐,一口一口地喂給孩子吃。
放學路上,大人忙著背書包,拿水杯,只為了讓孩子舒服點。
有一次,朋友說他表姐的女兒,小學五年級了,一直是奶奶給她洗澡洗頭發,每天早上還要奶奶一件件地穿衣服。
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可這卻是真實的存在。
這樣的寵愛,孩子怎么獨立起來?
很多媽媽問我,魚爸,怎么判斷孩子能去幼兒園了?
我說的第一點就是孩子能獨立做一些事,比如自己擦屁股,自己穿衣服,自己喝水,自己能跟老師溝通,自己能上廁所,這些比你報的那些才藝課更重要。
而到了小學,自己洗澡、能幫忙做家務,能獨立完成作業,自己整理學習用品,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獨立下樓去買點東西等。
如果孩子從小就能鍛煉出這種獨立自主的能力,將來也能自己去闖出一片天地的。
5
愛閱讀
前幾天,帶小小魚去書展逛了一圈。
當我跟出版社的朋友圍著一堆堆的書聊天的時候。
他也一直一個人捧著書坐在一個角落的地板那,安安靜靜地讀著,有時還咯咯大笑。
離他不遠的展臺前面,就有現場直播,四五個主播輪流在那現場帶貨。
熙熙攘攘的人群,來來往往的觀展人,出版人。
因為遇到了不少我喜歡的書,所以我一直在那翻閱各種新書。
差不多待了一個多小時。
臨走時,朋友跟我說,“你把孩子養得真好,我還沒見過這么專注讀書的孩子,這里這么吵,對他好像沒任何影響啊。”
“其實,在閱讀這件事上,我覺得他真的很不錯,很專注,又愛閱讀。”我說
“但是,他性格偏內向,不愛跟人打招呼。”我又像所有的中國父母一樣,又補充了一句。
“其實,我們能做好一兩件事就很好了,哪個孩子又是完美的呢?”朋友說。
是呀!看到每天一回家,就如饑似渴地翻書的小小魚。
我想,愛閱讀的孩子,真的挺不錯的。
6
其實,只要我們蹲下來,仔細觀察,會發現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閃光點。
如果說孩子是種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
在童年時代,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都難以磨滅的。
等孩子入了幼兒園,你會發現,經過父母的引導和集體生活的打磨,離園的孩子,跟剛入園時比,改變會很大。
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具有可塑性。
而在7-10歲,他們的心理發育速度更快,行為習慣也開始成型。
到了中學,你再去看一個孩子,他們那些已經養成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改變的速度就慢了。
因為內心很多悄然無聲的東西,早已經定型了。
不要到了那個時候,才記得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為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限”的 。
(本文為魚爸原創, 圖來源網絡,公眾號轉載可聯系授權,歡迎個人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新書《真希望我爸爸讀過這本書》熱售中,點擊下方小程序可參團購買,謝謝支持,一起成長。
支持原創就在文末點贊,贊賞魚爸,歡迎留言!
您 所見到的,也許就是朋友需要的! 分享吧
你好,我是二胎奶爸,家有“恐龍專家”小小魚和弟弟,很幸運與你相遇。魚爸曾是童書編輯,非常喜歡孩子這個神奇的群體,后來回家全職帶娃。
每天用心帶娃的同時,陪娃讀了上千本繪本,也在公眾號分享自己真實的育兒及親子閱讀的感受。平日好讀書和創作,累計發布了800多篇原創分享,得到了幾十萬爸媽的關注。
這里沒有條條框框的理論,只有真誠地分享。新書《真希望我爸爸讀過這本書》熱售中。靠近我,用心和文字溫暖你……
下面這8篇文章我猜你會喜歡
201: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大部分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202:致每個陪睡的媽媽,全世界欠你一個擁抱
203:跟孩子哭窮,到底有多可怕?
205:內心強大的孩子是什么樣子?
206:家有男孩,請好好“說話”
207:好好愛那個發脾氣的孩子
117:養男孩,三歲時需要一個關鍵轉變!
118:千萬不能錯過孩子閱讀的黃金十年!
120:爸爸,決定一個家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