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機器人被認為是下肢偏癱患者“重啟”神經-肌肉通路,實現康復的一種有效解決方案。但要讓它真正走進臨床、惠及患者,亟須在機器人與患者共同運動的康復場景下,同時實現輕量化、柔順性設計與高效協同康復輔助。
日前,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發了一套“剛柔耦合”的下肢多關節康復外骨骼機器人,有望為下肢偏癱患者提供運動功能重建與行為輔助服務。
01
“剛柔難兼”與“一體兩面”
下肢偏癱康復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專為偏癱患者步態訓練設計的可穿戴康復裝備,能夠在康復階段同步接管或按需實現關節運動輔助,提供精準的步態矯正與機能康復。
目前,偏癱康復外骨骼面臨多重技術瓶頸,存在臨床訓練效果不佳、機能恢復緩慢等問題。
一方面,現有驅動方式“剛柔兩難”,剛性電機系統雖具高輸出力矩但笨重冗余,柔性繩驅系統雖輕便但難以支持功能性訓練。
另一方面,構型設計與康復需求匹配性低,多關節運動協同性弱。
更為重要的是,偏癱患者有“一體兩面”的特殊康復需求,即患側需精確引導,健側需柔順協同。這與傳統“一刀切”控制策略形成矛盾。
02
“剛柔耦合”與“精準適配”
研究團隊基于自研串聯彈性驅動器,提出一種剛柔耦合柔順驅動關節,匹配人體關節的自適應運動特性,具備多模態剛度響應特點,在保證結構柔順特性和高精度力控特性的同時,實現外部沖擊下的穩定運動保護。
▲基于柔順關節的雙側髖-膝-踝全柔順驅動康復外骨骼系統
基于該關鍵技術突破,研究團隊構建了輕量化、高性能的外骨骼機器人驅動方案,其中單模塊重量為0.99kg,并具備高功率密度(212W/kg)。
結合偏癱患者下肢雙側同步輔助與同側多關節協同康復需求,實現了雙側髖-膝-踝多關節完整鏈路柔順驅動,構建了驅動-關節-構型多維度人機適配的系統級設計方案。
03
“引導-協同”下“按需輔助”
圍繞偏癱患者雙側差異化運動機能與康復需求,研究團隊突破傳統“完全引導”或“完全順從”的局限,提出了一種按需輔助的交互控制方法,構建了“規劃-協同-控制”三層融合框架。
▲偏癱患者運動功能與關節協調能力重塑
頂層結合多模板步態與實時生物力學反饋,實現人機耦合系統最優康復運動的動態規劃。
中層融合雙側下肢實時接觸狀態,精確識別關鍵步態活動,量化患者和機器人間的運動差異并實現人機同步。
底層為患側實施針對性的運動康復,通過有效的步態矯正與支撐,重塑受損的運動功能。同時,為健側提供柔順性的運動輔助,充分發揮患者自身的感知與運動能力,促進肢體運動的協調性與自然性。
▲偏癱人群步行康復驗證
該融合框架,突破了傳統外骨骼機器人的功能局限,為偏癱患者提供了滿足個體運動偏好,與康復訓練需求的多關節精準協同康復。
研究團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等合作,面向60余位偏癱患者開展了100余次臨床驗證。
結果顯示,該研究方法有效實現了運動學重塑(多關節平均跟蹤精度提升61.8%±17.4%)、步態模式自然性與對稱性(不對稱指數降低10.5%)等關鍵康復目標。
該系列研究構建了“剛柔耦合+按需輔助”的技術框架,為精準矯正與自然交互的理想平衡提供了有效思路。
來源: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