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山水畫壇,王信聰的創作猶如一座連接古今的精神橋梁。他以巴蜀山水為載體,在墨色氤氳間構建了一個兼具傳統文脈與現代審美的藝術宇宙。其作品不滿足于對自然景觀的簡單再現,而是將生命體悟、禪宗哲思與武術修為熔鑄于筆端,形成了極具辨識度的藝術語言。
中華之魂 126㎝x190㎝
一、創作之道:以武悟藝的筆墨心法
王信聰的藝術基因中流淌著獨特的文武雙修特質。自幼習武的經歷使他的創作暗合武術哲學: “大開大合”的筆勢如拳法套路,在巨幅山水中盡展磅礴氣象,長線條勾勒如利刃劈砍,賦予山石剛勁的骨骼。
金山祥云 69㎝x138㎝
“虛實相生”的墨法蘊含太極精髓,枯筆焦墨與淡墨暈染剛柔相濟,恰似武術中“四兩撥千斤”的智慧轉化。
“即興書寫”性體現武術的“意到氣到”,創作時大膽落筆、細心收拾,筆墨隨當下心境自然流淌,超越刻意雕琢的匠氣。
旭日東升之一 70cmx180㎝
二、構圖哲學:宋人氣度與現代構成的對話
王信聰深諳北宋“巨嶂山水”的宏大氣魄,又在傳統空間法則中注入現代意識:取法宋畫的“史詩格局”,以高遠、深遠之法經營層巒疊嶂,危崖峭壁與江濤云海形成紀念碑式的視覺張力 創新性“空間解構”,將山體簡化為幾何塊面,通過墨色深淺替代繁瑣皴擦,在《層巒疊翠圖》等作品中實現傳統意境與現代構成的融合 “虛實辯證”的留白智慧,近景中景以密實筆線立骨,又以云煙留白破局,在滿而不塞的構圖中開辟氣息流動的通道。
旭日東昇 97㎝x180㎝
其筆下空間既是巴蜀山水的真實寫照,又是心靈意象的提純。林莽、幽徑、遠村等元素經主觀組合,構建出既陌生又令人神往的精神圖景。
旭日東昇 97㎝x180㎝
王信聰的色彩系統建立在水墨本體語言的深度探索上,焦墨革命,純以枯筆渴墨表現川江人家,通過干裂秋風的筆觸與華滋渾厚的墨韻碰撞,在《溪山秋色》等作中展現墨分五色的極致表現力 水墨基調統領全局,濃淡干濕的自然過渡形成“元氣淋漓障猶濕”的氤氳效果,尤以雨霧朦朧的蜀中山水最具韻味 點睛賦色的現代轉化,突破傳統水墨單一性,在《湖山祥云》中施以淡青、赭石,雅致色塊如樂章中的重音激活整體畫面。 這種“墨主色輔”的體系,既延續了文人畫對墨韻的崇尚,又回應了當代視覺審美對色彩的情感訴求。
暮色祥云 97㎝x180㎝
三、禪意之境:“身心合一”的生命境界
像這《旭日東升》這幅畫,畫面以紅日開篇,賦予天地以活力,象征禪意中“新生與希望”;云霧繚繞山巒,弱化具象邊界,營造“空靈超脫”的禪境,呼應禪宗“虛實相生,物我兩忘”的哲學。
旭日東昇之二 70㎝x180㎝
畫面通過山水的“形神兼備”,構建出“天人合一”的精神空間:觀者在旭日、云霧、山水間,可感受到時間的靜穆與生命的律動,進而引發對“無?!迸c“永恒”的禪思,實現心靈的凈化與超脫。這種“以景載道”的創作,正是禪意山水畫“借自然悟本心”的典型體現。與武術的關聯: 氣韻相通,武術之“氣”:武術講究“內氣充盈,外勢流暢”,如太極拳的“以氣運身”,與繪畫中“氣韻生動”的美學追求一脈相承。王信聰將武術中對“氣”的把控融入山水,使畫面氣息貫通(如云霧的流動感、瀑布的沖擊力),賦予山水以“活態生命力”,如武術招式般充滿韻律與張力。
用筆與身法:武術動作的剛柔并濟(如拳術的剛猛與步法的靈動),對應繪畫用筆的“粗細、疾徐、干濕”變化。畫面中山石的硬朗皴擦(剛)與云霧的柔和渲染(柔),恰似武術“陰陽相生”的技法,展現出“力與美”的統一。
心境互融,武術修煉強調“身心合一,專注當下”,與禪學相通。這種心境投射到繪畫中,使王信聰在創作時更易進入“澄懷味象”的狀態,以寧靜之心捕捉山水本質(如畫面中云霧的靜謐、山水的悠然),傳遞出禪意的“靜美”與武術的“內省”。
哲學共通,武術的“道法自然”(如少林拳源于自然仿生)與山水畫的“師法造化”,同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觀”。王信聰將武術對自然規律的體悟(如力量的平衡、節奏的韻律)融入山水構圖,使畫面既具視覺沖擊力,又暗含“自然之道”的深層哲思。
技法互鑒,武術對“空間感”的把握(如攻防中的距離、角度),影響畫面構圖的“疏密、虛實、開合”。例如,畫面左側建筑與右側山水的呼應,恰似武術中“攻防轉換”的空間布局,既平衡畫面,又營造出“氣韻流動”的動態感。
節奏與韻律,武術招式的“起承轉合”,對應繪畫中線條與色彩的韻律(如山林層次的遞進、云霧的虛實變化),使畫面如武術套路般“一氣呵成”,展現出東方藝術特有的“節奏感”。王信聰的山水畫以禪意為魂,借武術之“氣”與“境”,實現了傳統文化的跨藝術融合,觀者在欣賞畫作時,既能感受到山水的禪意寧靜,又能體悟到武術與繪畫在東方美學中的靈魂共鳴,實現“以藝載道,以道養藝”的審美升華。
紫秋雙泉 97㎝x180㎝
王信聰的作品多以“高遠”“深遠”之法構建空間,遠處山巒連綿,旭日高懸天際,營造出宏大的視野;中部瀑布飛流直下,與山間房屋形成動靜對比;近景松樹蒼勁,水面扁舟悠然,層次分明,盡顯山水韻律。留白處的云霧增添了虛實相生之美,使畫面既有雄渾氣勢,又含空靈禪意。
山:象征沉穩、永恒,代表天地之根基,寓意人應如山川般堅守本心,包容萬物。
水:靈動流轉,象征生命的不息與變化,也暗合“上善若水”的禪思,寓意以柔克剛、順勢而為。
旭日:紅色太陽寓意新生、希望,象征光明驅散黑暗,啟示人們以積極心態迎接每一個新的開始。
瀑布:飛流直下的動態,象征勇往直前、不畏艱難,如同生命中的挑戰,需以無畏之心跨越;其“逝者如斯”的意象,也提醒人們珍惜時光,滌蕩心靈塵埃。
松樹:蒼勁挺拔,不畏霜雪,代表堅韌不拔的品格與高潔的精神追求,呼應禪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修行態度。
房屋:隱于山林間,寓意遠離世俗喧囂,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歸隱之樂,體現文人“樂山樂水”的隱逸情懷。
船:水面扁舟,象征人生的旅程,在山水間悠然前行,寓意隨遇而安、順應自然,亦暗含“以心為舟,渡向禪境”的修行隱喻。
富山祥云 420㎝x100㎝
畫面通過山水、旭日、瀑布等元素,展現自然的和諧與力量,啟示人們敬畏自然、融入自然,在天地間找尋生命的坐標。
松樹與瀑布的組合,傳遞“堅韌與奮進并存”的精神:面對困境如松樹般堅守,遭遇挑戰如瀑布般果敢,體現“不怕苦、不畏難”的生命態度,激勵觀者在生活中砥礪前行,淬煉心靈。
房屋與扁舟的意象,引導人們在快節奏中回歸內心寧靜,學會“放下”與“自在”,以禪意視角看待人生起伏,達到“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紅秋云動 97㎝x180㎝
四、結語
王信聰的山水藝術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跋涉。其作品在“師古、師造化、師心”的漸進中,終成傳統山水精神的現代轉譯——那些煙雨迷蒙的巴蜀峰巒,既是地域風光的詩意呈現,更是當代人尋找精神原鄉的鏡像。他的畫掛于空間中,不僅是藝術裝飾,更是精神的燈塔——以自然之美啟迪心靈,以禪意之思滋養人生,激勵觀者在喧囂中堅守本心,在挑戰中勇毅前行,最終實現“身心合一”的生命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