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談及教子經時說過:“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于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梁啟超的這句話道出了讀名人傳記的重要意義所在。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志氣是促使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強大動力。然而人的志氣也往往是最容易被生活所消磨的,因此,人是需要常常打氣鼓勁增長志氣的。另外,人對自己的潛力究竟有多大往往是不自知的,對一些偉大的目標常常望而生畏。通過閱讀名人傳記,了解到原來名人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名人也是從普通人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可以增強自己的信心。這也就是很多老師在給學生推薦好書的時候經常推薦名人傳記的原因之一。
作為一名物理師范教育專業的大學老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勸學生們多讀好書,在學好自己本專業課程的基礎上,理科生應該讀一些人文類的書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文科生應該讀一些科學類的書籍,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課后會有一些同學來找我,讓我推薦一些書籍,我就把自己多年來讀過的、讀完感覺很有收獲、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推薦給他們。從2023年開始,我的推薦書單上又多了一本新書,這本書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組織出版的“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中的一本—《郭光燦傳》。本書的主角郭光燦是我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根據2023年8月中國科學院官網公布的數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23人,而已經作傳的院士只有22人。如果將中國的14億人比作一片廣袤的森林,那么這22名院士就好像是這片森林里巍峨矗立、高聳入云的參天大樹;如果將中國的14億人比作連綿不絕的群山,那么這22名院士就好像是這群山中直插云霄的山峰。
當你打開這本書開始閱讀,你會發現參天大樹也是從一顆小小的種子長起來的,并且這顆種子原本被種植的地方并不肥沃,先天沒有獲得特別的營養,但依舊頑強地生長并逐漸發展壯大,最終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這種成長往往可以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個部分。外在的成長主要是他生在何時、長在何地、去往哪里、經歷了什么、做了什么,最終對社會、對國家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等;內在的成長主要是從內在看他思想上、認知上經歷了什么,其成長的內在驅動力是什么。
這本書的章節安排也正是這樣做的。第一章到第四章,是典型的傳記寫法,以時間為序,作者通過采訪郭光燦院士的家人、好友、同事,獲得了翔實的資料,全方位地刻畫了郭光燦院士的人生。在介紹郭光燦院士每一位家人、好友、同事的時候,往往也對他們做了素描式的描述,匯集了一些中國科研工作者的逸聞趣事,使得這本書不光寫了主角,還刻畫了當代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群像,讓讀者看到了科學家們的另一面。人們往往對科學家留有刻板印象,認為科學家滿腦子都是科學問題,不在意生活的細枝末節,甚至對流行文化不聞不問。作者在書中強調,這種印象實在是應該改一下了。郭光燦院士是非常注意儀表的,穿著打扮是很講究的。書的扉頁上有多張郭光燦院士的照片,讀者可以一睹其風采。同時,郭光燦院士對于流行文化也很有興趣,在操場上散步的時候喜歡拿著隨身聽聽刀郎的《孤獨的牧羊人》,而且是一遍一遍地循環播放聽。類似這樣的生活場景,書中有很多描寫。對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從這四章中充分感受郭光燦院士人生的細節。第五章不再僅僅以時間為序,而是深入郭光燦院士思想的深處,以他的科研探索前進道路的內在邏輯為序,著重描述了郭光燦對量子信息研究領域的認知不斷深入的過程,實驗室架構布局逐漸完善的過程,以及郭光燦院士思想認知上的變化發展。第五章似乎是專門給科研工作者寫的,更是一份對年輕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規劃指導,相信年輕科研工作者讀完第五章會有非常大的收獲。
講述郭光燦院士的故事,必然離不開其時代背景,因為他后來所從事的事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量子理論是在20世紀初期建立起來的,根據科學發展的經驗,一個新的基礎理論的建立必將引起技術的革命,而這個革命往往延后于理論上百年。從量子理論建立至今也差不多一百年了,基于量子理論的技術應該要有大的突破了。就好比蒸汽機、發電機和電腦的發明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一樣,人們期待著有一種基于量子理論的科技發明也會再次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目前來看,量子計算機就是這樣一個發明。與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計算機不同,量子計算機的計算過程用到的信息單元是量子化的。這種量子化極大地提高了運算速度。經常用來展示量子計算機能力的一個例子是,現有計算機需要計算上萬年時間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幾秒鐘就能算完。如果有一天每個人的桌子上都能擺上這樣一個具有強大算力的量子計算機,那么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呢?這一天的到來必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郭光燦院士所從事的事業就與量子計算機有關,因此作者一開始就從一種大歷史觀的角度把時代背景定位于世界范圍,從量子光學世界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待郭光燦院士與量子光學、量子信息科學之間的緣起與發展。在講述郭光燦院士不同時期故事的時候,時常穿插一些同時期世界上量子光學領域中的重要事件,這樣更能凸顯郭光燦院士與量子光學之間的“糾纏”。這使得這本書有著大歷史觀的特點。
一般來說,讀名人的傳記,人們往往期望從中學習走向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使得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保持著積極進取的狀態呢?在讀這本傳記的過程中,我試圖從書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雖然作者并沒有就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系統的探討,但是從作者忠于事實的描述中,我們似乎可以總結出答案來。一個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階段,其驅動力也往往是不同的。少年時代驅動力往往是興趣、好勝心,或者是對名利的向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當人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后,這些驅動力就不再足以推動其向著更為宏大的目標前進了。更為宏大的目標必須得有更為高尚的驅動力相匹配—那就是家國情懷。當一個人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對于民族和國家的使命的時候,往往更能做出不朽的貢獻。在民族危亡之時,救亡圖存就是最大的志向;在國家改革發展之時,為國家盡早實現偉大復興之夢貢獻力量就是最大的志向。
問大樹何以參天,因其心知其所向。
志向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理想信念,也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構成部分。人生觀、價值觀是人生的總開關,對一個人的其他品質特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大的志向決定了一個人必定是勤奮刻苦的,書中寫到郭光燦院士一直堅持讀書,每天都勤奮讀書讀到很晚。那是因為他心中明白當時的他距離自己心中目標的路途還很遙遠。大的志向決定了一個人必定是有勇氣的,在郭光燦院士還沒有多大影響力的時候敢于給錢學森直接寫信求助,那是因為其心中裝著家國,他相信錢老會理解他的一片拳拳的報國之情。大的志向決定了一個人必定是有大的格局,決定了其寬闊的心胸,因此也讓人具有了非常好的凝聚人心的能力,帶領團隊的能力。當下年輕人越是能夠早日在心中立下大志,并為之付出勤勞與努力,將來越是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希望郭光燦院士這棵參天大樹能夠搖動更多的樹,使它們將來也成長為參天大樹。希望更多的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年輕的科研工作者能夠讀到這本傳記,能夠早日實現內心驅動力的轉型。如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早日到來。
作者:
馮勝飛,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教授。
來源:《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系列叢書”由面向公眾的分冊《我們如何書寫科學》和面向青少年的分冊《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組成,以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為對象,從作者、編者、讀者三個角度進行評介,立體呈現出一部優秀科普圖書從創作、編輯到抵達讀者全過程中的編創理念、方法技巧、心得體會和發現收獲等。
排版:沈 丹
編輯:金夢瑤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