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消費女性文化、不聽她們的音樂、不讀她們的書、不想知道她們的故事結局,就無法完全、真正地尊重女性。
《我和她們不一樣》
打開社交媒體,時不時就會刷到這樣的帖子:
一位光鮮亮麗的女性博主在鏡頭前展示如何用化妝(或者不化妝)、個性穿搭(或者亂搭)來做“理想的自己”。
我們被完美的外表吸引,然后從羨慕,慢慢變成焦慮:為什么她們會讓人覺得更“自由”、更“女人”呢?
于是在不經意間,我們又掉進了“被雌競”的循環。
“雌競”對女性意味著什么?“做女人”有標準答案嗎?這本「未讀·思想家」新書《我和她們不一樣》,能給你一個響亮的答案。
[德] 索菲·帕斯曼|著
李寒笑|譯
未讀·思想家|出品
01
在當下的網絡,什么是「雌競」?
關于“雌競”,大家的想法或許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完全沒有聽說過、也不了解的;
一類是對這兩個字很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想法的。
電影《芭比》劇照
如果你是第一類,那么下面的概念可以幫助到你:
雌競,既是一種生物學概念,也是一類社會學現象,指的是女性如何通過競爭、比拼、互相打壓等方式,爭奪男性的注意力、關注,比如“愛情”。
對于第二類讀者,我想,你可能已經知道“雌競”對于廣大女性來說,是個負面詞匯。
比如,這個詞語可以拿來罵人,罵自己看不慣的人,罵男朋友的異性朋友,罵班上每節課都花枝招展的女生……
當然,它也可以用來自嘲,比如寫一篇追憶性質的社媒短文,回想起自己曾經因嫉妒、羨慕或者自卑,做了一些當下看起來很“雌競”的事。
總之,當我們談論雌競時,情緒和心態上,總是陷入一種緊張:要么在指責別的女性,要么在反思同為女性的自己。
電影《阿諾拉》劇照
2020年開始,社媒出現了一種趨勢,即通過模仿身邊某些女生的某種特質,將其歸類為pick me girl(也就是《我和她們不一樣》的原書名,直譯為“‘選我’女孩”,或者意譯為“雌競女孩”),既有諷刺的意味,又對女性群體進行了劃分。
pick me girl這種女孩經常明示或暗示自己和其他女性不一樣,無論是通過貶損自身女性特質(如:我不像其他女孩那么矯情云云),還是將某件小事無限放大循環,到處宣揚,本質上都是為了拉開自己和其他女性的區別,使自身在男性眼中達到“脫穎而出”的效果。
我們經常可以刷到通過模仿諸如mean girls、班上的“綠茶”、討厭的職場小領導(女)等標簽化的女性來獲取認同感(即流量)的博主。
雖然沒有直接告訴你女性應該如何,但也還是在重復過往的刻板印象。
02
當我們說到「雌競」,我們到底在說什么?
如今,當我們搜索“雌競”,往往遇到這幾種情況:
1.質疑身邊的某人/影視作品中的某角色/某知名人士有雌競行為
2.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雌競行為
3.指出拒絕雌競后女性對父權制的反擊,以及雌競的壞處等
4.認為雌競是一種手法,需要學習這種手法
電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劇照
“雌競”作為一個從大眾文化中升級、進入女性主義范圍討論的詞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均被用作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斗爭”。
“揪出”有雌競行為的女性,對其進行批判和根除,一直是流行文化中女性主義表達的顯著模式。
然而,《我和她們不一樣》毫不客氣地指出,在這場針對“雌競女孩”的獵巫行為中,每個參與的女性,都陷入了自證與內部圍剿的怪圈:
女性越是以女性主義的名義輕率地指責其他女性是‘雌競女孩’,就越會出現一個終極悖論:在這個幾乎強迫所有女性在某些事情上成為‘雌競女孩’的世界里,指責其他女性雌競,并且時不時強調自己不這樣,恰好正是最高級別的‘雌競女孩’:我和其他女人不一樣,我從不會那樣。
電影《前程似錦的女孩》劇照
圍繞雌競與雌競女孩展開的討論,大部分來源于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被男性錯誤對待的,是如何陷入“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證明自己被足夠多的男性關注”的怪圈的。
沒有人因為從一開始就受男性歡迎而變成雌競女孩,也沒有雌競女孩認為自己“雌競”的結果是什么關注也沒有得到:
女性選擇去雌競、做‘雌競女孩’,并非因為性格軟弱或毫無女權意識,就像有戀父情結的女性不應為父親帶給她們的癥結而受到責備。‘雌競女孩’之所以成為‘雌競女孩’,是因為她們生活在男性的世界中,男性將自己的認可和青睞作為一種工具,讓周圍的女性變得易于操控,并樂于為男人服務。
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
也就是說,除了“雌競”這項行為本身的受益者為父權外,探討、分析、指責其他女性是否為“雌競女孩”,過度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雌競”等行為,最終的受益者,依舊是父權。
關于“雌競”的一切,根本上來說,都是父權制結構性壓迫的陷阱。
03
關于「雌競」,請停止毫無必要的反思
做女人到底是什么感受?這個問題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不一樣》的作者索菲·帕斯曼出生于1994年,這本書原版出版時,她即將30歲。
就像在書里所寫的那樣,這個年紀是一個女人談論如何做女人的上好時機。
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她也糾結過為什么很少有男人“騷擾”她,是不是因為她不夠漂亮;
一邊想和好朋友商量自己要去割黑眼圈,一邊又擔心怎么說才能不被指責“服美役”;
證明自己是獨立女性的方式是一個人組裝家具,但在約會時,又鄙視沒有主動付錢的男人;
是個信奉女性主義、諷刺各種男人的作家,但是遇到青春靚麗的女粉絲時,還是感到毫無由頭的害怕,險些犯了“潮人恐懼癥”……
電影《伯德小姐》劇照
于是,索菲決定把自己當做一塊“靶子”,因為事實上來看,她也是“和其他女性不一樣”的另類女性。
這本書不僅想要探明成因,還是給每個“被雌競”的女生一些遲來的安慰。
無論出于何種原因,社交媒體上的女性成功做到了幾十年來女性一直在做的事情:以一種男性永遠不會想到的方式,貶損自己和身邊其他女性的一切。二十幾歲的時候不應該對自己十幾歲時的一切感到羞恥,也不該評判自己十幾歲時毫無女性主義是好是壞。
她的坦誠,讓我們明白,無論是怎樣的文化背景或者發展階段,每一個年輕女性,都會遇到相似的困境。
與其陷入性別議題中內耗、糾結,不如拋開這一切,坦誠地問自己想要什么。
電影《泳者之心》劇照
《我和她們不一樣》正是這種精神的延續。作者是一名敢想、敢寫、敢承擔一切批評的女性主義者,她毫無保留地記錄,不加修飾地表達,目的是為女性文化爭取更大的空間,為其他女性開疆擴土。
因此,請停止不必要的反思吧!這個世界有更多值得享受的樂趣。
這本小書由女作者、女翻譯、女設計師共同打造,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都可以真正印證封底文案里的那句話:
“《我和她們不一樣》不是批判、不是理論、不是女性成長的教科書,而是‘做幾代男人一直在做的事,把共同的經歷存檔’,為女性敘事添磚加瓦。”
-本期話題-
你是怎么拒絕生活中的「雌競」的?
留言區分享~
撰文|咖啡攝入小樂鼠
編輯|泰若克塔
封面|《倫敦生活》
插圖|網絡
點擊在看,分享女性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