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自2006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后,一直維持八大行星的格局,然而,近年研究提出“第九行星”(Planet Nine)假說,稱一顆比地球大得多的行星可能潛藏在太陽系外緣,影響遙遠天體的軌道。
第九行星假說由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和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于2016年提出,基于對海王星外極端跨海王星天體(ETNOs)的觀測。
首先是ETNOs(如Sedna,近日點76天文單位,AU)軌道呈奇特聚類,近日點集中在同一方向,軌道傾角相似,2023年《天體物理學雜志》指出,這類天體(約14個)隨機聚類的概率僅0.01%。
所以它們更有可能是被一顆尚未尚未發現的行星的引力,通過牧羊效應塑造出來的,由此天文學家估算這顆潛在的第九行星,質量在地球的5到10倍地球質量,軌道橢圓,近日點400到800個天文單位,最長要2萬年才能完成一次公轉,而人類文明剛好成長于它的周期內,所以我們遲遲未能發現它。
2025年,天文學家在紅外數據中發現第九行星候選體,通過分析1983年紅外天文衛星(IRAS)和2006-2011年日本AKARI衛星的存檔數據,兩數據集相隔23年,捕捉到一顆移動的“光點”,符合行星軌跡。
距離地球約700AU,太陽光要9天才能到達那里,質量17倍地球質量,可能是一顆冰巨星,因為太陽系邊緣并沒有足夠的巖石和金屬,但凡事無絕對,如果它是一顆超級地球的話,直徑至少是4萬公里,體積將達到地球的27倍,這個規模已經足以維持大氣層甚至是星環系統了,唯一的問題是光照太少,生命不太可能在這顆星球上誕生。
1050億公里的距離,比海王星遠23倍,這意味著它收到的陽光僅相當于地球的0.0002%,幾乎不反射任何太陽光,想找他除了引力之外別無他法,不論是韋伯望遠鏡還是哈勃望遠鏡,都很看看到它的蹤影。
長達2萬年的公轉周期,意味著它23年僅移動軌道0.1%,不經過幾十年的長期觀測,也同樣無法確認它的存在,至于銀河系的背景噪音,太陽系邊緣小行星和彗星的干擾,都有可能讓第九行星變成泡沫。
目前智利Vera C. Rubin天文臺配備了世界最大數字相機,掃描深度達24等星,覆蓋南半球天空,天文學家認為最晚到2027年左右,就能捕捉到第九行星存在的真實證據,如果這一切真的屬實,那么太陽系的演化模型,以及行星的漂移理論,都將得到修正。
因為這么大質量的天體不可能是在外太陽系形成的,那邊的物質量遠遠不夠,它只可能在太陽系內側形成,然后在幾十億年的時間里逐漸向外側漂移,就跟木星和土星的漂移一樣,最終到了比海王星更遠的軌道上。
其實想要確認第九行星的真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親眼飛過去看看,但這種技術目前還不具備,至少得數百年后才有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