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高考的甘肅神童,
最后怎么樣了?
甘肅曾有位神童。真正的聰明無比,尤其是讀書天賦,更遠超旁人。據說,他在十二歲前,就把他能讀的書都讀完了。
最令人驚奇的還是他的學習方法,居然還非常簡單。別的同學依靠題海戰術來突破的時候,他卻很悠閑,把書拿過來,輕輕松松,翻上一遍,就能背下來。果然,腦子好就是沒辦法。
神童不僅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更神奇的是,他的理解能力也是超強。有的內容,不用老師教授,他就能理解許多深奧的道理。這難道就是“天授英才”嗎?于是,州縣的人士都稱他神童。
這個神童是甘肅武威人,名叫張宗孟。
如此聰慧的神童,卻臨進考場前的一個多時辰,放棄了高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來,他在進考場前,看到許多即將參加鄉試的學子,挑著行李,神情卑微地等候官員,高聲點名,以便進行點録。在這個過程中,學子們被衙役,呼來喝去,毫無尊嚴。
神童覺得這樣的生活,毫無生趣,他說:"讀圣賢書,應當不在這里求取榮華富貴。"因為他覺得,科舉考試,雖成官員,但卻如入藩籬,終不得自由。這種生活,不是他想要的。就在,即將安檢,踏入考場的時候,忽然醒悟了。他選擇放棄考試,決定輕輕松松做一個山野閑人。
拂拂衣袖飄然而去,閑居山林,讀書學習。此時,他讀的書不再是四書五經,而是他學喜歡的方向。他研讀《周易》,自學了古代的算術。就這樣,他吃糙米做的飯,穿粗劣的衣服,怡然自得研究周易。
神童長時間研究《周易》。他把《周易》當做術數之書來對待。于是殫思竭慮,花費十余年時間寫成《周易理數互參》二十卷。書的主旨,是吉兇皆以數來決斷,而依從或違背必定由理來掌握,全書精深微妙,明白暢達,終成一家之言。
這就厲害了,二十多歲,能寫出易經方面的巨著,這是轟動性的成果。過來幾年,他入選貢生,送到北京學習。不過,他依舊向往山林生活,最終未能出仕。
果然,神童都是不走尋常路的。
他不僅研究周易,還用算術知識來的幫助鄉親們解決實際問題。神童用勾股之法,幫助鄉親們進行測算產量。秋天到了,田野中的莊稼收獲了,各種麥捆,在打麥場上堆成大大小小的麥垛。如何才能知道一個麥垛的真正產量呢?
神童親自動手來解決這個問題?他用勾股之法,用麻繩,丈量麥垛的四周,最后進行計算。結果和實際的產量完全相符,“斗石升合,絲毫不差”。他還寫了《算法簡易》二卷。
一天,他忽然為自己營造了墳墓。修建中不僅精心進行了裝飾,還自己撰寫好了挽詞。他對家人說:"我將在某月某日某時死去,死后你們將我所寫的書放在墳墓中,親朋來吊唁的人汲泉水灑地祭奠我。墳墓下的牛羊豬等祭品和酒,我不會享用。"
果然,在他說的那天,端坐而逝,年僅三十三歲。
這個故事來自《武威耆舊傳》。前幾天,看趙大泰先生的朋友圈,說《武威耆舊傳注譯》出版了。昨天,收到了他寄來的《武威耆舊傳注譯》。晚上翻書,見《張神童傳》,遂與師友們分享此故事。
《武威耆舊傳》作者潘挹奎,成書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記述了明清以來,武威的38位文人雅士人物。對研究清代武威歷史、社會、科舉教育、自然地理和清代的鄉黨關系等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據《武威耆舊傳》記述:武威的神童也有好幾位,在張神童之后,有舉人張延慶,十四歲考中秀才,也幼年聰慧,有神童之稱,還有張翰林張澍也有神童之名。
趙大泰、王麗霞為《武威耆舊傳》作的注譯,全面詳細,增加了潘挹奎的相關文獻及清代武威進士表,為研究武威和涼州文化提供了珍貴史料。可謂是星火相傳,綿綿不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