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縱觀歷史長河,能夠青史留名的除了王侯將相、高官重臣,亦不乏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
而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這位清代儒學家、詩人王永彬,便是一個在平凡人生里開出絢爛芳華的人。
他自稱一介“識字農人”,出身平凡,又多次科舉落榜,年過半百后才“恩獲”貢生。
他一生不慕名利,卻寫下一本“處世奇書”,成就了身后之名。
作為一名“不起眼”的鄉村讀書人,又生逢社會動蕩、國力微弱的清朝末年,王永彬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的?
今天,讓我們走近王永彬,一位鄉村讀書人的獨特人生。
01
仕途失意,不誤修身
1792年,王永彬生于枝江縣城外的一戶平民人家。
他的祖先曾官拜副宰相,但家族經過多次遷徙,到他父輩時家道已沒落。
年少時,王永彬的兄長去世,他的父親讓他輟學幫忙打理家計,他跪求父親,才得以完成學業。
后來,王永彬發奮用功,考入了縣學。
王永彬曾有過“英雄夢”,也希望能報效國家。
據說,他每每與好友飲酒誦詩,講到忠賢義士時,總會涕淚漣漣,打濕衣衫。
然而對于背景、天賦都不突出的他來說,那些凌云壯志終究只是個夢。
王永彬的前半生走得磕磕絆絆,作為一個傳統的讀書人,他最好的出路便是通過科舉做官。
清朝科舉考試以八股取士,形式僵化,內容空洞,而王永彬不適應這樣死板的考試形式。
再加上清朝科舉舞弊嚴重,不乏有考生靠著師門故舊的裙帶關系中榜,但王永彬只是一介普通鄉村讀書人,沒有攀關系的門路。
因此,他屢次鄉試失敗,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那一年,王永彬已是48歲,都沒有考出個一官半職。
多次落榜的經歷,讓王永彬愁腸百結,陪他熬過無數難眠夜晚的只有燈下書和窗外月。
直到53歲,王永彬才恩獲貢生,任修職郎,一個從九品的“芝麻官”。
半生仕途失意,轉眼老之將至,可是,王永彬沒有意志消沉,而是從書本和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中,體悟到許多修身處世之道。
比如“氣性不平和,則文章事功俱無足矣”“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等。
失意的經歷沒有打倒他,反而成為了他的精神養料。
02
教書育兒,身教為先
后來,王永彬告別了官場,開館收徒做教書先生,將自己修身處世的心得傳授給學生。
他主張“讀書不論天賦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貧賤”,對不同天賦、家世的學生一視同仁。
他教育學生“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勉勵學生讀書不以科舉為唯一目的,而是要注重修身、治學。
而且他處處以身作則,為學生做表率。
王永彬教過的學生遍布于枝江、宜都、松滋、公安、江凌等地,可謂桃李滿天下。
不僅如此,對于不是他學生的鄉人,王永彬也像個負責的老師一樣,見善必賞;見過必反復規勸,一定要使其徹底改正。
教學生如此,在教育自己的五個孩子方面,王永彬也非常重視言傳身教,他主張:
“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無庸徒事言詞也。”
意思是說,要培養子弟成為優秀的人才,首先自己得言行端正。
而他有這樣的教育理念,也與他的父親有關。
王永彬的父親年輕時迫于生計四處經商,但為人非常誠信。
有一次王永彬父親寄宿在一家旅館,從旅館的朽木里撿到一錠銀子,他立即還給了旅館主人。
也正是因為誠信待人,王永彬父親的生意逐漸興隆了起來。
父親的優良品性讓王永彬耳濡目染,而他的言傳身教更讓王永彬終生難忘。
例如,父親時常教育王永彬:
“世間無難解之事,貴在細心體貼耳。”
而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
有一次王永彬的父親負責一項修橋工程,他每天黎明便去工地,直到天黑才回,工匠們也因為王永彬父親的細致而不敢偷工減料。
在父親的影響下,王永彬養成了“純篤”的品性,而他也以父親為榜樣,將這些理念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們。
這也告訴我們,最好的傳承是教育。
03
不斷探索,勤于著述
王永彬告別官場后,不僅開館教書,還利用業余時間廣泛學習研究經史、諸子、書法、醫學等諸多領域,且皆有所建樹。
他筆耕不輟,將自己所學寫成文字書籍,留下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就收錄了王永彬的《圍爐夜話》《朱子治家格言》等八本著作,合稱《橋西山館雜著八種》。
另外王永彬還著有《說古韻言》《獨柱山房詩文襟著》《臟腹病藥夫》等,可謂是著作等身。
在王永彬的眾多作品中,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名為《圍爐夜話》的勸世語錄。
《圍爐夜話》全書分為221則語錄,語言平實易懂,又發人深省。
更可貴的是這些文字穿越百年時光仍然有著鼓舞人心的力量。
比如書中的“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幸之事,斷不可存僥幸之心”鼓勵人們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則告訴我們真正有品行有志氣的人,做事只問是非對錯,不會計較利益得失;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提醒我們真正對一個人好,就要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忍心指出他的錯誤反而會帶來禍患。
在教育方面,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也寫下了不少真知灼見。
比如“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
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jià sè)艱辛”。
讀書是洗練和沉淀人生的方式,堅持讓后代讀書才能使他們避免被庸俗蒙蔽心智,而教育后代珍惜勞動成果,一個家庭才能長久興旺。
書中還說:
“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教育孩子要重視品德培養,一個人應該心性品德端正,不然德不配位,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圍爐夜話》中有太多充滿智慧的言論,可以說句句經典。
因此,這本《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一起,被人們稱為“處世三大奇書”,至今已出版了一百多個版本,更被翻譯成外語遠播海外。
也許就連王永彬本人也沒想到,《圍爐夜話》能成為許多后世讀者的案頭讀物,一代代傳誦不止。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王永彬以自己的人生詮釋了這句話。
完成《圍爐夜話》時他已經75歲,但是他壯心不老,依然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
兩年后,王永彬走完了他的一生。
雖然他沒有位及高官,只是個微不足道的“鄉村讀書人”,但他始終堅守正道,堅持讀書修身,他的身上展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人品格。
世間活法有千百種,對于王永彬來說,讀書是享福之事,教書育兒便是最大的快樂。
從世俗意義上來看,王永彬沒有取得“了不起”的官位和權勢,也沒有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但他仍然度過了精神富足的一生。
與其感嘆普通人只是時代微塵,不如靜下心來做好眼前的一點一滴。
就像王永彬一樣,將目光放長遠,以一生的時間去積累學識,活出人生的寬度;注重品德修養,為周圍的人做好表率。
如此,便算不負此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