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學期接近尾聲,學習難度驟然提升,挑戰接踵而至,孩子一時應接不暇。
- 筆算加減法剛剛習慣每次打草稿列豎式,就迎來了長條圖的學習。
- 好不容易掌握了畫“多幾”和“少幾”的圖,題目一綜合卻又不知如何下筆。
- 正為長條圖焦頭爛額之際,人民幣計算又撲面而來。
- 本想沉下心搞透元角分運算,卻不得不分心修改長條圖的錯題,還要應付數量關系與換了購物街的試卷,薄弱知識點根本沒時間鞏固,壓力層層疊加。
每天只完成日常作業已經踉踉蹌蹌,中英文閱讀全停,自由玩樂擠不出一點時間。
這樣的情形真是讓人沮喪,孩子為啥總是慢半拍?為啥總掌握不好?不禁擔心:馬上期末考試了,還有救嗎?
時間緊,任務重,真心埋怨孩子能力不足,也動了“晚上多刷題”的念頭!但是理智又在提醒:不要本末倒置。
孩子總學不會,埋怨孩子是下下策
在《高穩定的父母》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當家長不耐煩地說:哎呀,都錯幾遍了,過來,我再給你講講。
我心中就有一行彈幕飄過:還沒開講,注意力就丟了。
家長一邊講題一邊講道理:你再把題目讀一遍,學習就是要認真嘛,你們老師怎么說來著,要讀題,要把重點圈出來,你看你們班某某同學,學習習慣好,每次都能做到,再看看你,稀里糊涂,這樣成績怎么能追上來呢。
我心中又有一行彈幕飄過:不僅使孩子的注意力丟了,對抗情緒也起來了,要吵架。
這段文字簡直就是真實寫照!好像在家里安裝了攝像頭一樣。
我們的埋怨本質就是發泄自身焦慮,而不是平靜地陳述感受,是情緒化表達而不是表達情緒。
指責、說教、比較會瞬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從題目本身轉移到應對我們的怒氣和失望情緒。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有益助力,而是批評和否定。容易產生羞愧、委屈、憤怒等情緒,關閉了學習通道,只想防御或者反擊,比如爭吵和哭泣。
結果就是:破壞親子關系,摧毀學習信心,阻礙問題解決。
孩子總學不會,熬夜刷題是大忌。
為了保證順利做好新的練習題,就讓孩子先做了兩頁共11道錯題練手。做第一份題時,孩子很投入,10幾分鐘完成,畫圖又漂亮又準確。但是做第二份題時就開始磨洋工,不是捏嘴唇就是找小玩具玩,遲遲做不完。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快9點了才總算完成。
正式做練習題后,孩子的狀態明顯變差,做一會兒就無精打采地表示:我累了!
好不容易做完,一檢查,漏洞百出、錯誤連篇。
其實,也不能怪孩子做題質量不高。因為:
- 長時間刷題,超出了孩子的專注力極限:一年級孩子的有效專注力大約15分鐘左右,超時學習,大腦就會“罷工”。
- 機械模仿,缺乏理解:疲憊狀態下做題,孩子只是機械模仿步驟,缺乏深入思考、理解本質,做不到靈活應用。比如改錯時可能是靠記憶完成,而做新題需要思考,就做不到準確解題。
刷題本身就是耗費精力的事情,如果到睡覺點不去睡覺,那么睡眠剝奪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熬夜導致精力不足 → 影響第二天學習吸收 → 效率更低 → 可能需要更多時間補 → 形成惡性循環。
結果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反作用!看似“努力”,實則損傷健康、消耗興趣、效果甚微。
孩子為什么學不會
其實,孩子學不會往往是暫時的假象,根源可能在于我們太急于讓他們“立刻學懂”。或許是網絡上活躍的“學霸”孩子表現太突出,讓我們誤以為所有孩子都能一點就通。
事實上,掌握任何知識點都需要時間和持續的練習,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就像學習筆算加減法,最初也是漏洞百出,看似毫無希望,但堅持練習一個多月后,不也掌握了嗎?
當孩子學不會某個知識點時,背后總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原因。以長條圖中的“多幾”和“少幾”問題為例,孩子的混淆和干擾可能源于:
- 新知識的“近因效應”:剛剛學過的“少幾”的知識在孩子的短期記憶中更活躍、更新鮮,因此當面對混合題目時,這個“新”知識更容易被首先提取出來,蓋過了稍早學習的“多幾”的知識。
- 概念對比與區分不足:“多幾”和“少幾”在本質上是對比關系,操作上是相反的(一個要加長條,一個要縮短條)。對于剛接觸抽象概念的孩子來說,在沒有足夠區分練習的情況下,這兩個相似但相反的操作容易在腦子里“打架”。
- 自動化程度不夠:先學習的“多幾”雖然當時掌握了,但可能還沒有達到非常熟練、自動化的程度。當引入一個相似但相反的新技能時,這個原本就不夠牢固的技能就容易被干擾。
- 認知負荷增加:混合題型不僅要求孩子會單個技能,還要求他們能準確識別題目類型(是多還是少),然后選擇正確的策略(加長條還是縮短條)。這對一年級孩子的工作記憶和決策能力是一個挑戰,容易出錯。
- 思維定式的暫時性固化:孩子可能在學習“少幾”時投入了更多精力,形成了短暫的思維定式,在遇到題目時下意識就去想“少幾”怎么畫,而忽略了需要判斷題目本身是“多幾”還是“少幾”。
靜下心來回顧孩子的學習時間和練習題量,只不過剛一周而已,大約做了30道題,這個時間和題量并不能保證完全掌握。看來,還是我們太急于求成了。
應該怎么辦?這樣做
原則: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前提下,進行科學規劃、短時高效的精準練習。
前提:保證充足睡眠是底線!
- 睡眠是大腦鞏固記憶、清理“垃圾”的關鍵時間。
- 沒有睡眠,一切方法都失效。9點-9點30準備睡覺,雷打不動。精力充沛、情緒穩定、大腦才能高效吸收。
核心策略:短時高效,精準練習
- 充分利用孩子的專注力:每次集中學習時間嚴格控制在15分鐘左右,根據孩子的狀態進行微調。
- 題目“宜少不宜多”:每次練習目標明確,根據難易程度限制在2-3題。
- 題目吃透為目標:關注孩子是否理解題意?能否正確選擇解題策略?畫圖/計算過程是否清晰?錯題要弄懂錯因(是概念不清?粗心?還是題型判斷錯誤?)。
- 每天都要練:每天接觸薄弱知識點,保持熟悉感,比周末集中刷幾小時效果要好得多。就像練計算一樣,都是日復一日地重復,才有準確率提高的結果。
溝通方式:簡潔、準確、有趣、貼近生活、實用
- 用引導代替指責:把“你怎么又錯了!”換成“哦,我猜你好像中了圈套,少看了一個信息?” 或 “這個‘少幾’的圖你畫得真好!現在看看這道‘多幾’的,我們怎么畫?”
- 講題時語言精煉,直擊要點,避免夾雜無關道理和比較。
- 就地取材:用孩子常用的玩具或者手邊的事物順勢舉例。比如:孩子手邊有幾支鉛筆,孩子不明白多幾的問題,就拿起一支鉛筆說:這代表上午的45箱。再拿起一支等長的鉛筆并排放置:這代表下午和上午一樣多的部分。最后拿起另一支鉛筆接在后面說:這就是下午比上午多的18箱。
這樣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在線,降低抵觸情緒,讓學習過程更積極。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一年級是打地基的關鍵期,慢一點、反復多很正常。“學不會”是暫時的,科學的方法和持續的努力才是關鍵。
家長是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導者,而非監工和批評者。管理好自己的焦慮,用耐心和科學方法陪伴孩子。
當孩子通過這種科學的方法,在充足睡眠和適度練習下,成功攻克薄弱點,那份成就感和信心的建立,遠比熬夜刷題得來的分數更有價值。這不僅是應對期末,更是培養受益終身的學習習慣和心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