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沒拿到第一,我們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呀?”“你是想用紅色表達憤怒的情緒嗎?”7月20日下午,綏寧縣新華書店內彩筆飛舞、笑語盈盈,該縣“愛在我家”講師團劉麗霞老師正引導20組親子家庭開展“色彩心情?親子共繪”活動。
這場活動源于該縣江口園社區有居民反映“孩子假期易鬧情緒”的問題。近年來,綏寧縣婦聯創新打造“愛在我家”家庭教育品牌,通過開展“定制課”,以點單方式按群眾所需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送到村、社區,讓6萬余個家庭在“定制化”服務中收獲成長。
按需“配菜”:讓教育服務精準抵達心田
“初三孩子壓力大,家長該怎么陪伴?”“周末想帶娃長見識,卻不知去哪兒?”今年5月,針對初三家長的焦慮,講師團派出學霸媽媽袁麗敏講師走進長鋪子苗族侗族鄉思源學校,從心態調節、復習策略到家庭環境營造,用案例解析科學陪伴之道;面對城鎮家長對高質量親子活動的渴求,“愛在我家”講師團隊設計了“跟著作家走綏寧”系列活動,邀請全國兒童文學家龍章輝老師帶領孩子們走進中國傳統村落大團侗寨,在鼓樓講解中觸摸侗族文化,在“擠油尖”“騎高腳馬”等傳統游戲中拉近親子距離。
不僅通過“群眾點單、婦聯派單、講師接單、家庭評單”機制,縣婦聯還聯動村婦聯開展入戶走訪、線上問卷,精準捕捉教育痛點。今年暑期來臨前,唐家坊鎮唐家坊村占比60%的留守兒童監護難題浮出水面。該縣婦聯掛職副主席楊熙彤主動接過任務,帶著精心設計的PPT和安全知識手冊,用“有獎競答”“情景模擬”等方式,把防溺水、防拐騙等知識變成了孩子們愛聽的“安全兒歌”,還手把手教老人如何通過視頻電話與在外父母溝通孩子近況。課后,72歲的留守老人李奶奶感慨道:“以前娃跑河邊我只會吼,現在終于放心一些了!”
扎根“土壤”:讓教育之花綻放在村寨院落
綏寧縣17個鄉鎮、235個村(社區)星羅棋布,村寨分散、交通不便曾是教育服務覆蓋的難題。為此,縣婦聯構建“縣-鄉-村”三級陣地網絡,將祠堂、農家院落、風雨橋變為“流動課堂”。
“愛在我家”講師團這支扎根基層的隊伍,既有法律、心理專業的30余名骨干講師,也有“土生土長”的“草根專家”。退休教師楊煥言用苗語講解“隔代教育技巧”,深受苗族老人歡迎;村醫賀源結合衛生知識普及兒童營養需求,改變了多少爺爺奶奶輩的喂養習慣……他們的課不講大道理,專解“老人帶娃如何配合學校”“孩子挑食怎么辦”等實在問題,讓農村家長聽得進、用得上。
另外,針對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問題,綏寧縣組建400余個志愿者家庭與留守兒童“結對認親”,他們帶著孩子去縣城圖書館“打卡”,在田間地頭開展“自然課堂”,用視頻連線幫孩子與父母“云團聚”。
該縣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肖菊容結對幫扶的小軍(化名),曾因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而性格孤僻,甚至出現“燒東西”等過激行為。肖菊容時常上門送書、講勵志故事、陪他爬山、傾聽他的煩惱,還聯系上小軍母親,勸說她回鄉就業。如今的小軍已成為班級“閱讀之星”,成績躍居中上游。
機制“護航”:讓教育暖流持續涌動
為讓“定制服務”不流于形式,綏寧縣打出“機制組合拳”。建立“培訓+激勵”雙機制,縣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定期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員培訓,212人取得專項能力證書,成為常駐各村的“教育顧問”;聯合學校、社工組織推行“積分制”管理,志愿者服務時長可兌換圖書、體檢券,激發參與熱情。積極協調實現多方高效“聯動”,聯合教育局直聯學校校長,由校方統籌場地、組織家長,避免多頭對接,顯著提升活動組織效率和執行力度;依托村婦聯收集需求,用“院落課堂”送課上門;將家庭教育與“利劍護蕾”“禁毒宣傳”“防溺水安全教育”等融合,實現“一課雙效”。
據統計,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全縣開展線下家長課堂420余場、親子閱讀300余場、戶外活動80余場,覆蓋6萬余戶家庭,滿意度達98%;2025年省重點民生實事“向陽花”行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行動中,綏寧縣僅3個月就完成81場精品課程,覆蓋家長3353人,線上惠及近3萬人,滿意度達99%。
綏寧婦聯的“定制化”家庭教育服務讓家長們明白,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多一點陪伴、多一些方法,孩子就能飛得更高。這場始于需求、成于創新的實踐,正為鄉村振興澆灌出希望之花。(曾彥菲 黃開龍 劉曉芹 賀鴻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