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
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
我國糧食產量統計調查
采取主要品種抽樣調查、小品種
典型調查或全面統計
相結合的方法
抽樣調查的主要糧食品種有
稻谷、小麥、玉米等
通過以省為總體抽選具有代表性的
村和地塊開展調查
糧食產量抽樣調查
是農業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奇的你這個時候可能會問
如何進行糧食產量抽樣調查?
糧食測產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呢?
糧食產量抽樣調查
由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抽樣調查組成
播種面積與單位面積產量
相乘得到總產量
糧食測產工具
包含鐮刀、測規
脫粒機、樣本袋
標簽、水分測試儀、電子秤、無人機等
隨著統計現代化不斷推進
糧食測產工具也逐步向精準、多元化
迭代升級
記錄著統計調查方式的變遷
統計調查人使用過的
一些糧食測產“老物件”
記錄著統計調查工作的變化
下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
一起來看看
糧食測產工具的
變遷之路吧~
踏田估產
在作物成熟前
由估產小組到調查村
開展實地踏田估產
踏田估產使用的工具
之前有測繩
現在有測畝儀、無人機等設備
極大提高了測量效率
鋼絲測繩
約1982年—1992年之間使用。在作物套種情況下,量取總壟長,計算抽樣樣本間隔距離,測量每個小樣本的長寬高等。
紅色皮尺
約1996年開始使用。相比之下,皮尺攜帶方便、測量準確、使用范圍廣泛。
測畝儀
2014年開始使用。所測地塊面積數據較為精準,近幾年來因抽中的樣方使用衛星遙感測量數據,樣方外的耕地也經過土地確權,因而較少使用。
抽取樣本及樣本內糧食收割
抽取樣本的3個步驟
1
準備工作:核實地塊作物成熟情況,提前準備鐮刀、測規、脫粒機、樣本袋、標簽、水分測試儀、電子秤等工具。
2
抽樣:按照估產數據降序排隊,采用隨機起點等距抽樣方法,抽選出實測地塊,并提前告知農戶在作物成熟收獲時,將對這些地塊開展實割實測。
3
放樣:按照梅花法或壟測法,分別在每一塊抽中地塊當中隨機均勻地放置3個小樣本。
需使用測規等工具。
第一代測規
約1982年開始使用,以測規插入取樣點畫圈,做到測規范圍內一粒不掉,范圍之外一穗不收。優點是質量好,經久耐用,不足之處是當時大多數調查點需步行到達,因笨重攜帶不便。
第二代測規
約1990年開始使用。為10平方市尺與20平方市尺合用測規。20平方市尺用以測量玉米,馬鈴薯等高科且稀植作物,10平方市尺測規用以測量小麥、水稻等低科密植作物。
目前使用測規
目前使用的測產設備,相較于老設備而言,更為便捷。
脫粒去雜、測水分、
稱重
對收割的糧食作物
進行脫粒、去雜、測水分、稱毛重
登記樣本標簽等
推算畝產
需使用水分測定儀、秤等工具
第一代糧食水分測定儀
約1982年開始使用。使用時將水分測定儀插入糧食樣本中,取得所測樣本水分數據,按國家水雜標準扣除水分數據計算地塊畝產。
第二代糧食水分測定儀
約1998年后開始使用第二代糧食水分測定儀,以手搖動搖柄,將所測糧食壓碎,磨細落入測盤中測出水分,計算樣本凈重及畝產,較插入式測水儀精準。
目前使用水分測定儀
目前使用的水分測定儀,相較于老設備而言,更為精準。
桿秤
1984年—2008年,用以稱取小樣本重量,是當時使用時間最長的稱重工具。
電子秤
約2011年后使用電子秤稱重,用于實割實測取樣后稱重。
填報數據
在電腦使用初期
數據上報的方式是
將所上報數據資料拷貝在磁盤上
為避免運輸途中磁盤受損數據遺失
將磁盤裝入磁盤盒中郵寄上報
目前使用PDA填報數據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歸檔、保存
直接上報統計云聯網直報平臺
無人機測糧新時代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
全面賦能現代農產量調查
使農產量調查向“天空地”立體化
全方位轉變
全面提高了糧食面積測量的
時效性、精準度、安全性
農業統計現代化
不斷推進
第一代無人機
第二代無人機
第三代無人機
從測繩到無人機
從算盤到統計云平臺
糧食產量抽樣調查的“老物件”
見證了一代代統計調查人
工作中的腳踏實地
也記錄了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
來源:統計微訊與云南調查聯合制作
點個
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