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源約束加劇、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的時代背景下,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已被寫入多個國家級發展戰略。從資源回收再利用,到綠色制造、低碳交通,再到生態修復,循環經濟正逐步滲透進經濟社會運行的各個層面。
與此同時,綠色金融作為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制度支撐,也從政策倡導走向產品體系化與市場化發展。為構建綠色發展與金融市場協同發力的新格局,中國循環經濟在國家戰略引導下,率先啟動循環經濟綠色債券機制建設,以綠色工具連接優質項目、激發社會資本、釋放可持續價值。
一、從制度供給到市場躍升
自2015年起,中國在全球率先提出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并發布了《綠色債券原則》《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指引》等制度文件。2021年,《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正式實施,統一了綠色債券界定標準,涵蓋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綠色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等多個領域。
截至2024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突破4.16萬億元人民幣,國內市場累計發行綠色債券2,669只。其中,不僅有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大額綠色金融債,也涌現出一批產業類、收益型、碳資產相關的新型綠色產品,顯示出綠色生態的多元化與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中國在倫敦成功發行首筆人民幣綠色主權債券,標志著中國綠色金融正式邁入主權信用背書、國際主場競逐的新階段。
二、以創新推動綠色價值實現
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指導下,基于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綠色債券原則》與《綠色債券框架》,正式推出循環經濟綠色債券體系,旨在通過金融創新推動綠色項目落地,并提升投資市場的認知與參與度。
1、機制清晰可查
設計包含循環經濟、綠色項目等多元產品,經過獨立第三方認證,確保用途、環境貢獻、風險控制等各項指標可核查、可追蹤、可披露。
2、用途精準聚焦
將專門投向再生資源利用、清潔制造、水資源治理、低碳設施等項目,通過平臺系統單獨編碼管理,去向與生態績效形成閉環審計機制,確保專用、效益可量化。
3、回報雙重邏輯
不僅獲得與傳統產品相似的回報,還通過綠色認證標簽獲取環境效益的“信用增值”與“ ESG 聲譽紅利”,參與者在支持國家戰略的同時,也完成了可持續的責任配置。
4、公信力與透明度
設立年度綠色資金報告制度,每年定期披露流向、成效、碳減排數據等關鍵信息,并引入第三方審計保障全過程透明,進一步提升市場信任。
中國循環經濟不僅打通了項目與社會之間的橋梁,也強化了政策目標與工具之間的精準聯動。通過提升綠色資產的信用與流動性,推動資源要素高效配置,項目為構建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提供支撐。
更重要的是,該機制為中國綠色經濟標準化建設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范式,可為實現“雙碳”目標、引導長期綠色投資、提升全球綠色經濟奠定基礎。
綠色債券,不僅是工具,更是戰略落地的加速器,是綠色項目與價值共鳴的連接器。
在資源約束與高質量發展交織的大背景下,拭目以待,中國循環經濟如何貫通從政策導向到市場實踐、從生態貢獻到回報的“綠色全鏈路”。
市場有風險!加入需謹慎!
僅為資訊分享!不代表華聞之聲的認同、推薦和建議!
責任編輯:胡宇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