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前往位于北京懷柔青山翠柏中的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瞻仰“兩彈一星”事業展、功勛人物展和空氣中爆炸激波實驗場遺址,通過一件件老科學家使用過的實驗設備和物件,感受他們胸懷祖國、勇于擔當、熱血澎湃、奮勇拼搏的科學家精神。為了讓更多青年人感受“群星”精神,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心理所)組織研究生前往紀念館,了解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跡。
▲功能性近紅外光學腦成像實驗。
心理所與“兩彈一星”頗有淵源。20世紀60年代,根據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心理所參加了國家人造地球衛星重大規劃工程(“651”工程),并于1965年在第四研究室組建了宇宙飛行心理研究組(401組)。在心理所老所長徐聯倉先生的帶領下,401組主要開展兩項課題研究,一是籌建衛星模擬艙實驗室,二是開展小狗的選拔與上天訓練。
作為我國衛星系列計劃的項目負責人之一,徐聯倉先生殫精竭慮,和同事們一起籌建衛星模擬艙實驗室,順利完成我國第一個載人宇航計劃和動物上天聯合實驗,揭示了火箭亞軌道飛行失重狀態下動物的生理、心理變化特征。其間,研究團隊還完成了激光生物效應、戶外地震生物預報等科研任務,得到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的表彰與嘉獎。
心理所研究員趙莉如回憶,徐聯倉先生曾在位于北京西城區東冠英胡同的實驗室里制作了一個約兩立方米的圓錐桶,說是“裝東西”,但裝什么東西卻不得而知,因為當時研究處于保密階段。后來他們才知道,這是我國第一個載人宇航計劃和動物上天聯合實驗模擬艙模型。徐聯倉先生與心理所的封根泉、俞文釗、劉文明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的需求隱姓埋名。他們的家國情懷值得我們緬懷和學習。
1966年,心理所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開展了兩次宇宙生物學研究,小狗“小豹”“珊珊”各乘坐一枚T-7A(S2)火箭進行亞軌道飛行,均安全健康返回。這項研究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然而,直到“651”工程紀錄片《小狗飛上天》上映和相關書籍出版后,相關研究才被公眾了解和關注。
時至今日,心理所始終將“兩彈一星”精神作為標桿,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科技報國精神,與時俱進,瞄準“健康中國”“平安中國”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擔時代重任,堅持自主創新,把搶占科技制高點作為核心任務,力爭在心理學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服務研究等方面不斷實現創新與突破。
▲對C57小鼠腦立體定位手術。
為此,心理所上下聯動,展開多輪研討,在已有科研工作基礎上,圍繞兩個方面重點開展使命導向的建制化科研。一是意識涌現的常態與異態。人類文明源于意識的產生,意識涌現異態是心理健康問題的本源,破解意識的奧秘對了解人類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心理所將組成多個交叉學科團隊,開發基于意識涌現理論創新的心理健康評估與調適新方法,改變心理健康問題診斷主要依賴個體主訴以及醫生臨床經驗的現狀。二是社會認知的監測與導控。社會認知安全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焦點之一。心理所將進一步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深入研究認知引導致效的機制、方法策略及信息技術工具,建立系統平臺,為提高我國社會認知安全治理能力與水平作出切實貢獻。
▲經顱磁刺激實驗。心理所供圖
目前,距離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只有短短10年,時間緊迫,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刻不容緩。我們將努力引領全國心理學科學研究,推動全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助力全民心理素養提升。下一步,心理所將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科技工作者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與全國多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探索跨部門、跨學科協同攻關范式,努力推動心理學長足發展。
作者蔣毅,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來源:中國科學報(2025-06-06 第1版 要聞)
責任編輯:曹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