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400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醫生,我只是感冒掛了兩天鹽水,怎么就變成尿毒癥了?”賀師傅(化名)難以置信地問腎內科醫師。
賀師傅平時體質良好,雖患有糖尿病,但通過降糖藥物控制,體檢結果基本正常。4天前,他因著涼出現感冒、低燒,便去了附近小診所輸液治療。診所給他用了左氧氟沙星、布洛芬、泰諾和阿昔洛韋,兩天后,感冒癥狀好轉,體溫也正常了。然而,賀師傅發現小便明顯減少,從平時每天4-5次變為1天1次,且尿量極少。同時,他的臉和雙腿迅速浮腫,還出現了乏力、惡心、胸悶等癥狀。賀師傅意識到不對勁,趕緊去了醫院。
檢查結果顯示,賀師傅的血肌酐高達1455umol/L,超出正常上限14倍,被診斷為腎衰竭。急診醫師立即請腎內科醫師會診。腎內科醫師告訴他:“你目前處于尿毒癥狀態,非常危險。如果用藥后不能恢復,可能需要透析治療。請盡快住院。”
住院后,醫生解釋說,布洛芬和泰諾都含有非甾體抗炎藥成分,這類藥物雖能快速解熱、抗炎、鎮痛,但可能導致急性腎損傷。阿昔洛韋雖是常用抗病毒藥,但其腎功能損傷的副作用常被忽視,尤其在輸液滴速過快時,可能引起腎衰竭和無尿狀態。
賀師傅入院后兩天仍無尿,醫生建議進行血液透析。幸運的是,兩周后,他的尿量逐漸增多,腎功能恢復正常,最終擺脫了透析。腎穿刺病理結果顯示,腎衰竭正是由藥物副作用引起的急性腎損傷。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排毒器官,占心輸出量的25%,負責過濾血液、排出廢物和維持水平衡。然而,它也是藥物損傷的主要靶器官。一旦藥物超出腎臟的代謝能力,就會導致腎功能損傷,這種損傷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慢性腎病或腎衰竭。約20%~40%的急性腎損傷由藥物引起,老年人群中這一比例可高達60%。一旦出現血尿、白細胞尿、泡沫尿、水腫、發熱、皮疹、高血壓、多尿、少尿等癥狀,需要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藥物,并及時到有腎內科專科的醫院就診治療。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藥物性腎損傷?
慢性腎臟病患者
特別是已經存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他們由于腎功能已經受損,更容易因藥物進一步導致腎損傷。
老年人
隨著年齡增長,腎臟功能逐漸減退,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藥物性腎損傷。
低蛋白血癥人群
蛋白質營養不良或低蛋白血癥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游離濃度,從而增加藥物毒性。
易過敏人群
有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的人,使用某些藥物時更可能發生過敏反應,進而引起腎損傷。
同時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
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尤其是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造影劑等,增加了藥物間相互作用的風險,可能導致腎損傷。
脫水或電解質失衡患者
腎臟血流量減少或體內電解質失衡的患者,使用某些藥物時更易發生腎損傷。
以上這些人群在使用藥物時應格外小心,避免使用可能對腎臟有害的藥物,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用藥。
如何預防藥物性腎損傷?
遵醫囑用藥
按醫生處方用藥,不自行增減劑量或換藥,不濫用抗生素、鎮痛藥、中藥。
注意藥物相互作用
使用多種藥物時咨詢醫生或藥師,就診時告知醫生正在服用的藥物或已患腎病。
保持充足水分攝入
服用可能損傷腎臟的藥物時,保持充分水分攝入,以稀釋尿液中的有害物質。
定期檢查腎功能
長期服用有腎毒性的藥物,應定期檢查腎功能,如血尿素、血清肌酐等指標。
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
不隨意使用沒有明確治療需要的藥物,不隨意使用偏方、草藥等成分不詳的藥物。
告知醫生個人健康狀況
就診時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健康狀況或過往藥物反應。
來源:北侖區人民醫院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