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轟動一時的福州“弒母案”落下帷幕,但截至2024年清明,吳謝宇的骨灰還靜靜地待在殯儀館。
他曾經也是令人羨慕的“北大才子”,卻犯下了令人難以饒恕的罪行,最終身死魂滅是必然的結果,也是罪有應得的下場。
但在這起人倫慘劇中,最可悲的還是他的母親謝天琴。
這對曾經令人羨慕的母子,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守在一起,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可是回歸這起案件的始末,其實悲劇的種子,早在吳謝宇成長的過程中就已經埋了下來。
說起來,釀成這樁悲劇的根源,實際上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只不過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而這個足以把人壓垮,卻又常常被人忽視的問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
從小到大,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口中的“都是為了你好!”
正是因為這句話,讓父母覺得對孩子的所有“控制”,都變得理所應當。
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很多事情過之則不及,甚至還有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慘劇。
這對母子之間的悲劇,就是源自于謝天琴對兒子的“極端控制”。
在所有人的眼里,吳謝宇從小到大都是個“別人家的孩子”。
據大學舍友回憶,吳謝宇和母親通電話不僅頻率高,而且每次通話都會聊很長時間。
按理說,母親關心兒子的生活、學習和成長,頻繁打電話詢問一下也不足為奇。
但是,吳謝宇和母親之間的聊天內容,卻讓舍友們感到很無語,甚至是驚訝。
謝天琴對兒子在學校里種種表現,事無巨細都要問,精細得令人發指,甚至連去食堂吃飯,每頓飯花了多少錢都要對賬。
通過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來謝天琴對兒子的控制,可以說已經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吳謝宇在高中的時候,曾傾慕于女同學思思,但兩人的感情還沒有正式建立起來,就被霸道的謝天琴給拆散了。
僅通過這件事,倒也說明不了什么問題。
畢竟高中階段,對孩子成長來說很關鍵,全部精力都應該用在學習上,不應該過早地涉足感情這種事。
可是上了大學,吳謝宇和思思舊情復燃之后,還是被強勢的謝天琴百般阻撓,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從這些方面來看,吳謝宇哪還有個大學生的樣子?更像是個被人時時操控的提線木偶。
從小到大,吳謝宇都是個“別人家的孩子”。
他乖巧懂事,對人彬彬有禮,學習上刻苦用功,從不浪費一點時間,次次都考第一。
在外人眼里,他完美得無可挑剔,像一件精雕細琢的工藝品。
殊不知,世間壓根就沒有所謂的“完美”,都是在外力約束下呈現出來的表面現象。
思思在謝天琴的反對下,跟吳謝宇的感情沒有繼續下去,最終選擇出國結束了兩人的交集。
但是在出國前,她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精神上的愛很滿,但生理上……很不正常。”
這句話頗有些委婉,但意思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
吳謝宇在母親長期地極端控制下,原始的生命能量被壓抑得太久、太狠,已經扭曲了。
而這股原始的生命能量,在心理學上叫“力比多”,也就是“性壓抑”。
尤其是父親病逝后,他在母親的極端控制下都有點難以喘息。
后來他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本以為能喘口氣了,但母親的控制卻還是無孔不入。
所有的事情,壓抑久了都會有爆發的那一天。
于是,2015年的暑假,吳謝宇趁著母親不備,喪心病狂地制造了血案。
整個作案過程,他冷血而又思慮周密,從準備工具到藏尸,以及后續的掩蓋處理都做得天衣無縫。
他甚至還以母親的名義,從眾多親戚手里騙到上百萬巨款,扭身就扎進夜場里肆意揮霍。
到了這個時候,他已經全然沒了“北大才子”的形象,找小姐、當男模、跟性工作者“談戀愛”,種種行徑瘋狂而又荒誕。
這場悲劇令人深思,也是用最極端的方式警示我們:孩子的身心健康,永遠是那個最前面的“1”,成績、名校、面子…都是后面的“0”。
如果沒有前面那個“1”,后面再多的“0”,終歸是一場空,甚至是一場災難。
別讓密不透風的“愛”,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血的教訓,值得每一個父母,深思、深思再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