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劇的背景下,養老機器人作為融合科技與人文關懷的創新解決方案,正成為諸多國際應對照護資源短缺、提升老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探索方向。2025年中國制定首個國際養老機器人標準,標志著銀發經濟背景下機器人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技術熱潮與市場潛力之下,如何汲取國際經驗教訓,構建契合國情的發展模式,成為關鍵議題。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院長馬旗戟、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院研究員龐志璞。
PART.03
日本等國的政策藍圖與市場鴻溝
面對人口老齡化,日本、韓國、歐洲等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國家紛紛出臺政策推動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試圖以技術手段緩解照護資源不足的難題。同時,在政策與需求共同驅動下,經過多年發展,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實際應用情況似乎并未按照各國設想的去發展。
政府規劃引導與持續政策支持
2009年,日本經濟產業省(下稱“經產省”)與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共同開展“生活輔助機器人應用化計劃”,開展針對生活支援機器人的安全性驗證方法研究開發,并推進融入安全技術的產品研發,以保障實際應用中的可靠性與用戶安全。2012年,日本政府開始推動養老機器人發展,經濟產業省與厚生勞動省(下稱“厚生省”)聯合制定“介護機器人技術利用的重點領域”,明確4大類5個細分項目,奠定政策基礎。
2013年,內閣決議通過“日本再興戰略”,提出制定養老機器人開發五年計劃,以競賽形式推進高性價比設備研發,并完善安全認證標準。同年,經產省啟動“機器人介護設備開發與引進促進事業”,聚焦家庭養老機器人實用化研發與標準制定,厚生省開展“福祉用具?介護機器人實用化支援事業”,從初期需求對接到推動技術落地,并且兩省修訂重點領域至5種類8項細分,響應居家照護需求。
2014年,經產省開展“介護機器導入實證事業”,驗證量產路徑與應用效果。同時推動“介護機器人購入支持事業”,以明確養老機器人量產化路徑為目標,當照護機構購買相關產品時,將為其提供超一半費用的補助。同時內閣修訂“日本再興戰略”,成立“機器人革命實現會議”,制定“機器人新戰略”,設定2020年量化目標,強化家庭養老機器人應用規劃。
2015—2016年,政策進入深化階段,厚生省推出“照護技術開發支援項目”,推動照護機構活用機器人,并通過補貼等方式提供引進支持。經產省持續推進養老機器人促進事業,形成開發—實證—普及的全流程支持。
2017年,兩省再次修訂重點領域至6種類13項細分,聚焦老年人生活質量與照護負擔。厚生省開展引進效果實證研究,未來投資會議提出通過制度推動機器人在機構的應用。
2018—2020年,政策重心轉向應用端優化,例如照護報酬評價向高效設備傾斜,持續強化開發階段的實用需求匹配。2020年后,厚生省、經產省以及全國老人福祉設施協議會等持續強化效果、效率的驗證,以及進一步推動引進工作等。
至 2025年,重點領域進一步擴展至9種類16個細分項目。形成覆蓋技術研發、標準構建、場景實證、推廣支援的全周期政策體系,系統性推動養老機器人從技術開發向社會課題解決轉化。
“日本政府對于養老機器人給予的政策支持情況”匯總表見文章結尾
韓國于2007年啟動“機器人試驗普及事業”,圍繞認知能力輔助、運動輔助、室外移動等養老機器人,開展開發與驗證實驗,探索人口老齡化應對技術。2008年頒布《智能型機器人開發及普及促進法》,從制度層面設置質量保證機構并創設機器人基金,對2013年動工的機器人特區提供補助,構建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孵化的政策支持體系。
歐盟從2014開始,啟動“地平線2020”框架計劃,在2014—2020年間投入約800億歐元,將人口老齡化納入社會變化研究領域,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為解決路徑。2016年,推出“自立生活支援技術計劃——主動輔助生活(AAL)計劃”,自2008年起資助超220個項目,借助科技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推動產業創新。
德國在2015年推出“護理技術革新 2020”計劃,由聯邦政府主導,聚焦開發和引入創新技術與組織模式,支持老年人自立、減輕照護負擔,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為此設定優先課題并提供補助,其中“養老機器人系統” 項目自2020年起實施,預算達2000萬歐元。
丹麥于2008年設立公共福利技術基金,重點支持公共領域技術引入,計劃在2015年前完成實證實驗及設備應用項目。2009年增設“減輕照護勞動負擔項目基金(ABT)”,專項用于照護場景的技術驗證與優化。2013年啟動政府與地方自治體聯合項目,明確在飲食支援、排泄輔助、移乘輔助及自立康復輔助等4個領域定向引入照護機器人等設備,形成從技術驗證到場景落地的全鏈條政策布局。
可以說,不同國家和地區,基于自身國情與產業優勢,圍繞養老機器人制定政策路徑具有差異性。日本主要以全周期政策體系引領技術落地與普及,韓國則是依托了立法與產業特區來推動養老機器人發展,歐盟依靠眾多成員國的財政能力主要通過資金投入探索創新,德國和丹麥聚焦特定領域實現精準突破。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政策的持續性、系統性及與社會需求的適配性,是推動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市場需求尚未釋放但潛力巨大
2017 年日本總務省對中、印、韓、德、美、英、澳、日8個國家開展關于國民對待信息時代新智能科技意識的調查研究,其中對于“輔助照護者并監護被照護者健康狀態的機器人服務” 的認知與使用意愿一項,結果呈現出鮮明的地域與代際特征。
從認知度來看,8個國家均處于40%至90%的較高水平,其中中國以86.1% 位居首位,隨后依次為印度、韓國、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以46.2%位列末位。從年齡層來看,日本和韓國代際認知差異較小,其余國家中20至30多歲的年輕群體認知度更高。從使用意愿來看,中國、印度、韓國占據前三。而不同年齡段的態度差異顯示,歐美國家50至60歲的中老年群體使用意愿明顯低于年輕群體,而亞洲國家的中老年群體相對更愿意使用此類設備,充分反映出不同國家在養老機器人應用態度上的顯著差異。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2020年資料顯示,2019年“老年人?殘疾人支援機器人”全球銷售額為9068萬美元,其中個人/家庭用機器人僅占1.6%的市場份額。2021年分類調整為“居家養老機器人”后顯示,2019年銷售額為898萬美元,2020年增長至1051萬美元,但在機器人產業中規模仍然較小。對比全球信息(Global Information)報告,2021年全球智能輪椅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凸顯出養老機器人市場發展的滯后。矢野經濟研究所的調查聚焦日本國內,2019年度日本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為18億5400萬日元,2020年度增至20億1000萬日元,然而市場高度依賴“排泄輔助(包裹式便攜馬桶等)”和“監測看護”兩類產品,暴露出現階段護理機器人市場規模有限、產品結構失衡的發展困境。Knowledge Sourcing Intelligence在其《養老機器人的全球市場:預測(2023-2028)》報告中,提出全球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21年達到8.08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增至約25.05億美元。
日本在養老機器人領域歷經十余年政策推動與實踐探索,產業發展已形成規模體系。截至 2025 年1月,根據日本技術支持協會數據,僅在該協會登錄的養老機器人產品已覆蓋9大領域16個細分方向,達2323款,但市場普及程度并不突出。
從應用結構看,2019年日本政府對5000家機構進行的養老機器人效果驗證研究顯示,以健康監測功能為核心的監測看護型機器人使用率最高,占比70.8%。移乘輔助穿戴型、非穿戴型分別占19.4%和9.7%,而排泄輔助、入浴輔助等機器人使用率不足2%。同年,機械振興協會經濟研究所調查表明,照護機構用監測看護型機器人普及率為22.3%,而照護業務支援型僅為 6.2%,移乘輔助穿戴型機器人普及率更低至2.8%。
2024年,日本政府針對8990家機構進行了養老機器人應用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數機構尚未考慮引進任何類型養老機器人,日常使用比例普遍低于2%。值得注意的是,除入浴輔助機器人外,其他類型機器人的非日常使用頻率均高于日常使用。從應用場景差異來看,入住型養老機構更傾向使用移乘輔助、移動支持及入浴輔助機器人,規模超50人的照護機構對上述三類機器人的采用率更高。
由此可見,全球養老機器人市場呈現高認知與低應用的矛盾特征,地域與代際間的認知和使用意愿差異較大,亞洲國家中老年群體接受度相對較高,但整體市場潛力尚未釋放,且高度依賴個別基礎功能產品,復雜場景應用普及緩慢。日本的實踐表明,盡管其已構建涵蓋研發支持、推廣補貼、效果評估的全鏈條政策體系,養老機器人的實際應用仍面臨多重阻礙。
△“日本政府對于養老機器人給予的政策支持情況”匯總表
PART.04
理想與現實的錯位
日本養老機器人發展至今,依靠其先進的設計理念與科技制造,在研發生產階段的問題并不明顯,但是在其應用普及階段面臨多重阻力,大體可以分為五個維度。
經濟成本高昂與性價比爭議
日本養老機器人等相關設備購置與運維成本遠超養老機構承受能力,大型移乘輔助機器人購置費用高達數百萬日元,租賃模式下單次費用也需數萬日元,加上長期維護、軟件升級等持續投入,加劇了機構運營負擔。而針對家庭使用的養老機器人方面,由于大部分產品尚未進入介護保險負擔的產品名單,因此家庭自身承擔購買或租賃費用也存在較大壓力。同時,缺乏權威的效果量化評估機制造成了盡管監測看護類機器人使用率達70.8%,但對照護效率提升的實際效果缺乏數據支撐,導致機構難以權衡高投入與低回報的關系,嚴重削弱其引入意愿與決策信心。
物理空間適配與業務流程重構壓力
在日本養老機器人中,一方面,部分針對照護機構的移乘輔助等大型設備對安裝空間要求嚴苛,機構需通過建筑布局調整、功能區域壓縮等方式進行適配,老舊設施因結構局限更難以滿足改造需求。部分針對家庭室內的產品,也由于住宅結構、面積的差異,安裝與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設備運行需配套安全操作規范、應急處理流程及定期檢測機制(如外骨骼機器人的性能校準等),進一步加劇機構日常管理的人力與資源負擔,加大了設備使用的綜合成本。
技術認知斷層與操作技術瓶頸
由于日本養老機器人涵蓋9大類16個細分,功能差異顯著,且行業缺乏統一的產品分類指南與選型工具,導致管理者難以精準識別適配需求,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與認知盲區。除此之外,在日本相關機構對照護機構現場工作人員的調查研究中,一線照護者普遍存在數字化技能不足的情況,面對部分機器人需要編程設定等復雜操作界面時,因缺乏系統性培訓,需耗費大量時間自主摸索,即使按照操作指南或遠程指導下進行,仍需要一定時間熟悉,短期來看反而加劇人力緊張與設備使用效率低下的矛盾。
情感倫理沖突與傳統觀念制約
根據相關調查,日本25%的照護機構經營者抱有較深的傳統照護觀念,對機器人介入照護工作的合理性持質疑態度,認為其機械性服務無法替代人類照護者通過觸覺關懷、語言交流構建的情感紐帶,成為機構引入養老機器人的障礙之一。而家庭方面,部分用戶及家屬存在心理抵觸,相關調查中,僅不足30%的老人及家屬表示愿意接受機器人照護,但仍然對涉及隱私安全(如監測數據泄漏風險等)、尊嚴需求(對被機器照料的心理不適等)及服務質量(對機器人處理排泄輔助等精細照護能力的不信任等)表示出憂慮。
技術適配不足與隱私安全隱患
日本養老機器人發展過程中,技術成熟度呈現顯著分化,相關調查中,監測看護類產品使用率能夠達到70.8%,但在排泄輔助、情感溝通等復雜護理或生活場景中,機器人對于環境的感知精度、動作靈活性仍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導致“非日常使用比例高于日常”的低效應用的現狀。不僅如此,智能設備的數據安全體系仍然存在技術漏洞,被監測者的生理數據、行動軌跡等敏感信息缺乏完善的加密機制和使用規范,部分機構出于隱私泄漏風險考慮,對聯網型養老機器人的引進持謹慎態度,這都制約了相關機器人產品的普及。
PART.05
回顧與啟示
回顧
回顧全文,我們大體了解機器人概念從古代機械雛形演進至現代智能設備,應用場景逐步從工業制造、特種環境拓展至生活服務領域。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養老機器人已從概念探索邁入實踐落地。特別是日本憑借全周期政策體系和精細化分類標準,位于世界養老機器人發展前列。盡管受制于成本高企、技術適配性不足等現實制約,導致應用普及程度尚未產生規模效應。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養老機器人已成為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路徑,龐大老齡人口數量催生的需求潛力下,養老機器人產業也展現出了巨大市場規模。隨著技術更新不斷突破著應用邊界,機器人產品也逐漸從機構照護向家庭場景延伸,從單一照護支持向生活輔助、康復訓練、營養管理、認知癥預防等多元服務擴展。展現出 “場景多元化、功能精細化” 的發展趨勢。今后,相信在政策支持深化、技術成本下降及倫理問題化解,養老機器人機器產業將成為提升照護服務效率,提高老齡生活質量,帶動銀發經濟發展牽引力。
啟示
從國際經驗看,發展養老機器人需在理性認知中把握技術定位與現實需求的平衡。既要避免過度放大機器人在老齡領域中的作用,正視其在復雜場景適配等方面的技術瓶頸及成本、倫理等現實制約,特別是照護服務中需將它作為輔助工具納入 “人機協同” 的照護體系,而不是替代人工勞動,同時通過提升照護職業吸引力、強化政策支持彌補人力缺口。同時也需在產品開發中深入調研機構與家庭的差異化需求,比如機構側重效率提升、家庭側重安全與陪伴,結合地域經濟水平和居住環境設計相應功能,讓技術創新真正貼合養老場景的實際痛點,避免脫離需求的 “閉門造車”。
國家層面的系統規劃與政策協同至關重要,通過工信、民政等多部門聯動,從研發方向、標準制定到應用推廣進行全流程統籌,利用財政補貼激勵企業進行核心技術攻關,以試點項目和政府采購降低使用門檻,并建立反饋機制優化產品,同時加快安全標準與考核體系建設,才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政策土壤。而構建全產業鏈生態則是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上游圍繞老齡需求優化設計理念,中游聚焦傳感器、AI 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研發,下游完善銷售、運維與場景適配,同時借助新材料、物聯網等關聯技術的協同創新,帶動智能穿戴、適老化改造等產業升級,形成技術、產業、經濟的良性循環,既能提升產品實用性,又能通過集群效應創造經濟增長點,實現科技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責任編輯:劉菁波
機構介紹
老齡社會30人論壇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立于2018年4月,由盤古智庫、信息社會50人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創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和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旨在匯聚各方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成為老齡社會領域的研究、交流、實踐和影響力平臺。
論壇致力于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高度,從趨勢、特征、文化變遷和公共政策等維度,結合數據和案例,組織老齡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深入研究和交流老齡化對社會結構、社會形態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響,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4月,是盤古智庫從事老齡社會研究的專業機構,致力于系統研究老齡化、老齡社會及相關領域的現象、數據、趨勢和機制,及其對民生、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的影響,重點關注老齡社會大勢下的社會創新、公共政策和老齡產業,探索推動各個層次的老齡社會前景、體系和轉型。老齡社會30人論壇秘書處設在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