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麾下的武將眾多,膾炙人口。然而,正史中的曹操麾下武力最為強悍的八大猛將,卻并非如演義般廣為人知。本文將揭秘這八大猛將,探討他們各自的武力特點,以及誰才是曹操麾下的武力擔當。
一、夏侯惇
夏侯惇(讀dūn,?—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西漢開國元勛夏侯嬰的后代,漢末三國名將,曹魏開國元勛,是夏侯淵的族兄。被譽為“曹操的股肱之臣”,是曹操麾下最忠實的武將之一。他勇猛善戰,曾一人之力擊敗袁紹麾下名將鞠義,為曹操穩定了北方局勢。夏侯惇的武力在曹操麾下堪稱一絕,堪稱首位。
夏侯惇14歲時,從師學習,有人侮辱他的老師,被他殺死,由此以氣性剛直而聞名。曹操初起時,為裨將,數次跟隨出征。曹操為奮武將軍時,夏侯惇為司馬,遷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曹操征討陶謙時,留守濮陽(今河南濮陽南),被呂布所襲。后跟隨曹操征討呂布,被箭射傷左眼。戰后,再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時值旱災、蝗災,于是斷水筑陂塘,率將士鼓勵農耕。調任河南尹,遷伏波將軍。其格外受曹操親近器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讓其督二十六軍屯居巢(今安徽巢湖市東北)抵擋東吳。黃初元年(220年),曹丕拜其為大將軍,不久去世。
二、夏侯淵
夏侯淵(?-219年),又稱白地將軍,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與夏侯惇一同被譽為“曹操的股肱之臣”。他精通騎射,千里奔襲,曾擊敗蜀國名將黃忠,殺死趙云的師兄。夏侯淵的武力同樣驚人,在曹操麾下排名第二。
夏侯淵擅長千里奔襲作戰。他早年隨曹操征伐,官渡之戰時為曹操督運糧草。建安十六年,他留守長安時擊敗了劉雄,又破云縣,平定關中,因此被封博昌亭侯。其后率軍駐涼州,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張魯降曹操后,夏侯淵留守漢中,與劉備相拒逾年,于定軍山被劉備部將黃忠所襲而戰死,謚曰愍侯。
三、曹仁
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從祖弟),三國曹魏名將,謚曰忠侯。他勇猛善戰,堅守樊城,成功擊敗了關羽的進攻。曹仁的武力在曹操麾下堪稱一流,名列第三。
東漢末,曹仁集結少年千余人,追隨曹操起兵,從征袁術、陶謙、呂布、張繡等,數有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仁擊敗劉備于汝、潁。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大敗,曹仁留守江陵(今湖北荊州),被周瑜擊敗于夷陵(今湖北宜昌西)。次年,曹仁放棄江陵逃走。建安十六年,曹仁從破馬超于渭南。建安十七年,曹仁鎮壓田銀、蘇伯于河北。建安二十年,曹仁出任征南將軍,屯駐樊城(今湖北襄陽)。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攻,堅守待援,關羽最終退走。后來,曹仁率兵進攻濡須口,但最終慘敗給朱桓。不久卒于軍中,時年五十六歲。
四、曹洪
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名將,魏武帝曹操從弟。他曾在赤壁之戰中,為救曹操而孤身一人擋住追兵,使曹操得以逃脫。曹洪的武力在曹操麾下頗受贊譽,排名第四。
曹洪早年隨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曹操于滎陽兵敗失馬時,曹洪舍命獻馬,并救護曹操,使其免于厄難。后多隨軍征伐,平兗州、征劉表、討祝臂。官渡之戰時,曹洪留守本陣,擊退了張郃、高覽的猛攻。漢中之戰時,與曹休在下辯抵御劉備,破斬吳蘭、任夔,逼退張飛與馬超。
曹丕即位后,拜曹洪為驃騎將軍。曹丕后因私事尋釁,欲處死曹洪,因卞太后求情,將其免死,貶為庶民。魏明帝曹叡即位,拜曹洪為后將軍,更封樂城侯。太和四年(230年),復拜驃騎將軍。太和六年(232年),曹洪逝世,追謚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從祀曹操祖廟。
五、許褚
許褚(生卒年不詳),字仲康,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國猛將,是曹操著名的猛將和衛士,在曹營號稱“虎癡”。被追贈為壯侯。許褚墓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襄陵鎮。他在長平之戰中,一人之力擊敗劉備麾下五員大將,武力驚人。許褚是曹操麾下最強大的護衛,排名第五。
建安2年(公元197年),許褚率部歸附曹操,任都尉,作貼身衛士。后許褚任曹操宿衛,出入同行,不離左右。曾隨曹操攻張繡,擊袁紹,戰馬超,以勇猛馳名。曹操對許褚十分厚愛,封為關內侯,拜武衛中郎將,又升中堅將軍。曹操死后,文帝曹丕封他為萬歲亭侯、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明帝即位,進封他為牟鄉侯。許褚病卒后,明帝下詔褒獎其忠勇,并封其子孫為關內侯。許褚身體魁偉,容貌雄毅,勇力過人。他曾聚宗族數千家,抗擊黃巾義軍。據傳一次手拽牛尾,倒退百步。
六、典韋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縣黃崗鄉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麾下名將,身材魁梧,膂力過人。他忠誠勇猛,為保護曹操而死。典韋的武力在曹操麾下堪稱一絕,排名第六。
本屬張邈,曾單手舉起牙門旗。后轉投曹操,在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陣,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率十余人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由于可單手舉起欲墜的旗桿,被曹操稱為“古之惡來”。
七、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本姓聶,謚剛侯,享年54歲,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他精通騎射,曾擊敗孫權麾下名將太史慈,武力高強。張遼在曹操麾下排名第七。
張遼早年被并州刺史召為從事,使領兵詣京師。先后屬何進、董卓、呂布。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呂布于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張遼投降曹操,拜中郎將,賜關內侯。曾親自勸降昌豨于東海(今山東郯城北),從攻袁尚于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破單于蹋頓于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東),驅逐遼東大將柳毅,平定新軍叛亂,擊滅陳蘭、梅成于灊山(在今安徽潛山),以功為蕩寇將軍,封都亭侯。此后領兵七千余人,與樂進等守合肥,在215年的合肥之戰中,親率八百人沖擊孫權十萬圍城之眾,吳人氣餒。其后,權引軍退,遂率軍追擊,擊破孫權、凌統、甘寧等人,威震江東。222年,抱病擊破吳將呂范,同年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病逝。
八、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出生于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謚號為壯。他善于用兵,曾擊敗關羽,使曹操得以穩定樊城。然而,在正史中,徐晃的武力相較于前七將略顯遜色,排名第八。
徐晃早年跟隨楊奉征戰,并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歸洛陽,受封都亭侯。后來,歸順曹操,參與徐州之戰、官渡之戰等重大戰役,屢立功勛。在樊城之戰中,徐晃率軍擊退關羽,又緊隨關羽展開追殺,并趁機連破關羽十重圍塹,徹底解除了樊城之圍。因為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贊“有周亞夫之風”。曹魏建立后,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后,徐晃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并奪取上庸。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配享太祖(曹操)廟庭。
綜上所述,正史中曹操麾下武力最為強悍的八大猛將分別為: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許褚、典韋、張遼、徐晃。這八大猛將各具特色,為曹操穩固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誰才是曹操麾下的武力擔當呢?
從以上分析來看,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許褚五將的武力在曹操麾下堪稱一流,他們各自在關鍵時刻為曹操穩固江山,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夏侯惇,他在戰場上表現出的勇猛和忠誠,使他成為了曹操麾下的武力擔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武力并非一個人的全部。在三國時期,智勇雙全的武將才能夠在亂世中立足。每一位曹操麾下的猛將,都有他們獨特的智慧和勇氣。正是這些英勇的武將,共同締造了曹操龐大的江山。
總結來說,正史中曹操麾下武力最為強悍的八大猛將,不僅各有特點,更在關鍵時刻為曹操穩固江山。他們的存在,成為了曹操在三國時期立足的關鍵。而在這些猛將中,夏侯惇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曹操麾下的武力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