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將在軍旅生涯中有過三次與“遠征”相關的軍事行動或者動議。一次是1934年紅十軍團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遠征,一次是1948年中央令他率華野3個縱隊渡江南進,一次是1950年毛澤東準備讓他掛帥抗美援朝。
最后兩次遠征,且都由粟裕本人掛帥,但是,他兩次放棄,或者說辭掉了。這是否與1934年紅十軍團遠征失敗存在一定關聯呢?
首先,1934年紅十軍團遠征失敗,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教訓。
當時,紅軍在中央蘇區反“圍剿”失敗,在危急時刻,黨中央接受國產國際的建議,組建遠征軍,即以紅十軍團(由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合編而成)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打出蘇區,實際上為中央紅軍長征轉移承擔牽制敵軍的任務。粟裕時任軍團參謀長。結果,紅十軍團出征后,孤軍深入敵后,遭遇強敵,補給匱乏,最終在懷玉山幾乎全軍覆沒,19師師長尋淮洲犧牲、另一負責人方志敏被俘。粟裕因為率先頭部隊先出發一步而僥幸逃出敵手。懷玉山失敗后,他在浙南山區打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
晚年,粟裕反思這一次遠征行動,認為“戰略意圖和作戰動機嚴重錯誤”是失敗主因之一。這一經歷使他日后對遠離后方、缺乏協同的大規模遠征持審慎態度。
1948年春,為了把作戰引向蔣統區,黨中央計劃派粟裕率華野3個縱隊渡江南進,但粟裕經深思后,認為有三個困難:
一,渡江后要在敵占區轉戰數省,行程幾千里甚至上萬里,敵人必然會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種有利條件,對我軍實施圍追堵截。而我軍則遠離解放區,在無后方依托的條件下連續作戰,兵員的補充,糧彈和其它物資的供應,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都將遇到很大的困難。
二,我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后,可以調動江北部分敵軍回防江南,但估計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上的四個主力軍(師)。
三,再從戰略角度來看兵力的運用問題。三個縱隊渡江南進,而又調不走敵人在中原的四個主力軍(師),則勢將分散我軍兵力,增加我軍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困難。這樣,就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敵我兵力對比,打掉敵人的優勢,進一步改善中原戰局;而我進入江南的部隊,由于作戰環境的關系,也發揮不了他們善打野戰的長處。再則,三個縱隊在渡江后轉戰過程中,預計會有約五萬人的減員,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以同樣的代價可以殲敵三至五個整編師。
因此,粟裕“斗膽直陳”黨中央,認為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殲滅戰比南進作戰更有利。并且,他提出了豫東戰役的構想,他的建議最終被黨中央采納。
粟裕這次向黨中央建議取消南進計劃,是否有紅十軍團遠征失敗的教訓呢?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基于渡江后三個縱隊的戰場實際(如兵力對比、后勤保障)等,不排除會形成紅十軍團孤軍深入為被敵人圍殲而覆滅的可能。當時紅十軍團的教訓,也可能強化了粟裕對“脫離根據地作戰風險”的警惕,因此他更傾向依托解放區優勢殲敵,避免重蹈覆轍,故選擇在江北作戰,先殲滅敵有生力量。
不過,1950年抗美援朝,粟裕沒有掛帥出征,請辭的原因是健康問題。這是真實的。粟裕長期受戰傷后遺癥困擾(如美尼爾氏綜合征、顱內殘留彈片),1950年他的病情加重,頭痛眩暈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為此,他向毛澤東說明身體狀況難以勝任指揮抗美援朝的重任,中央最終改派了彭德懷。
盡管健康是主因,但是,陳冠任暢銷書《十大元帥: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書認為,其中也不排除紅十軍團遠征失敗的歷史教訓的間接作用:即紅十軍團遠征中出現的糧彈困難、醫療匱乏等導致非戰斗減員的記憶,可能加深了他對“身體狀態影響戰役指揮”的認知。不過此因素較隱蔽,遠不如健康問題直接。
紅十軍團遠征的失敗為粟裕提供了深刻的戰略反思素材,尤其使得他對孤軍深入、后勤薄弱作戰模式一直保持著十分謹慎的態度,這在1948年南征諫阻中有所體現;而1950年抗美援朝的請辭則主要因身體傷病所致。但是,兩者關聯在于歷史教訓塑造了他的全局風險意識,使得他指揮作戰時既大膽又十分謹慎,從而作出理性的抉擇。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帥: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書記述了此事的來龍去脈,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名列中國軍事暢銷書熱賣榜第一名(如圖)。友情提示:該書已出現盜版,請到正規渠道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