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聊到桂平的姓氏文化,很多網友提到了桂平的一些“罕見”姓氏,真是讓人長了見識。
桂平二百余萬人口,分布在二十幾個鄉鎮當中,包含的姓氏自然有很多的,據一些統計說常見的,罕見的加起有三百多個,具體什么真實的情況,沒見過相關官方數據,也就不太清楚了。
其中,網友們提到的一些姓氏,如果不是專門去了解,很多姓氏還真是“聞所未聞”,或是“聽過不自知”,長了不少的見識。
有網友提到桂平也有屈姓,不過他沒說具體在哪個鄉鎮。那提到了桂平地界的“屈”姓,這就有故事了。
“屈”姓,大家都不會陌生了,現在過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這也是最知名的“屈氏”人物,當然了,也有說屈原是羋姓,這又是另外的知識了——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羋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但不管怎么樣,現在廣被認知的,人們的第一印象,屈原,就是姓屈名原。
這個姓氏放在全國來說,其實也不算是小姓,據說全國范圍內有幾十萬人,此姓來源說法眾多,但總的來說,主要是分布在北方,只是對在桂平這個小地方來說,日常生活中少遇得上“屈姓”的人,算是小姓,“罕見”姓了。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沒遇到過“屈”姓人家,但卻想起,桂平有一個“屈”氏傳說,那就是南明屈氏太后墓。
南明屈氏太后墓,位于白沙鎮新龍村節渡屯外的田里,現在是桂平公布的文保單位之一。
那“南明”,“太后”,這樣的字眼,可以說明這個墓可以稱之為皇家陵墓,在桂平這樣的地方,白沙鎮外的野地里,怎么就會出現皇家陵墓呢?這皇家陵墓又為何如此的荒蕪,寒酸呢?
這就是一段歷史舊事了。
公元1648年的時候,大明政權已經倒塌,大清朝政權取代大明朝已是歷史大勢,為數不多的幾支大明朝的殘余勢力,也被清軍追剿得七零八落,其中永明王朱由榔在嶺南的廣東肇慶稱帝,延續著大明朝的氣息,史稱南明永歷帝。
而對清軍的追剿,部屬的反叛,等等,南明永歷帝已無力回天,依托水路,來回奔于廣西各地,只能算是流亡嶺南,作為流亡,路途艱辛,顛沛流離的,永歷帝雖有“皇帝”之身份,帶著三宮眷屬,但其隨行的皇室家族成員的生活質量早已沒有了皇家尊貴之感,都是也是嚴重下降的,尊貴之身難免多有不適應。
公元1648年六月(順治五年),永歷帝由南寧府往潯州(桂平城)間,隨行的太后屈氏病故,于是,靠岸選地安葬。
這就是白沙鎮新龍村節渡屯外“南明屈氏太后墓”的由來。
由于時勢所迫,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貴為皇家太后的屈氏,肯定不能按照皇家制式安葬,只能“草草安葬”。
當然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落魄的貴族窮講究”,按傳統,有些儀式還是不缺的,據文獻記載,當時在墓周邊還種了五棵“探花木”作為標志,一丈多高的封土,比民間普通的墳墓修的規格大一些,并且永歷帝還下發有紅綾敕書,令當地村民保護祭掃。
早年還有幾方碑刻記載有相關信息,屈氏為桂端王朱常瀛之妻,但不是朱由榔的生母,而是他二哥的生母,其他更多的信息,由于碑刻不清,后來碑刻也被毀,現在也就沒有能找到屈氏本身更為詳盡的介紹了。
安葬屈氏后,永歷帝繼續順江而下,到達潯州府城桂平,一度短暫停留兩個多月,但而對清軍的壓力,衡量之下,潯城守將陳邦傳有“叛明附清”的打算,欲捉永歷帝獻功,但永歷帝反應還算快,僥幸和部分人逃離,繼續開始最后的逃亡之路。
如今,近四百年過去,南明永歷朝留在桂平的遺跡,早已不再見蹤影,曾經逗留的兩月余的故事,也沉到歷史深處,不見多記。
只有這座已顯荒蕪的,寒酸的,沒在田野間的墳塋,向后人講述著南明朝最后的末途掙扎,大明皇族的落魄!
正所謂:
一世人間尊貴,
不過一抷黃土似云煙。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