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是《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節選)。
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考古學命名提出之后,關于馬橋文化的淵源就成了研究該文化的重要問題之一。從最早認為馬橋文化基本從良渚文化發展而來,到逐漸認識到以拍印各種紋飾的泥質紅褐陶具有鮮明的特色,而與良渚文化之間,無論是胎質、造型還是紋飾等方面都迥然相異,體現了馬橋文化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1]。近年來,由于廣富林遺址、錢山漾遺址等的重要發現,我們已經認識到在典型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還存在這錢山漾階段遺存和廣富林文化,歷時大約400—500年。因此,馬橋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發展關系,新的考古發現為探索馬橋文化的來源又增加了新的疑點。
迄今為止,對于馬橋文化來源的研究以《馬橋:1993—1997年發掘報告》最為全面。報告認為泥質紅褐陶構成了馬橋文化的主流。根據馬橋遺址的統計,泥質紅褐陶占全部陶器總量的50%以上,其他陶系組合分別由夾砂陶、泥質灰陶和泥質黑陶組成。紅褐陶系的常見器類是不同規格的罐、小盆和鴨形壺,陶器制作采用泥條盤筑,再輔以慢輪修整的方法,器表多經拍打成型,器內有墊痕,器表拍印各種紋飾,主要是條格紋和葉脈紋。這些陶器成型和裝飾技法相同,發掘報告把紅褐陶作為馬橋文化的一個大類,符合實際的情況[2]。
馬橋文化的紅褐陶在當地找不到承繼的文化傳統,宋建先生通過比較研究,發現它們與浙南閩北地區的肩頭弄文化遺存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圖5—4)。比如,兩者都以凹圜底器最為常見,有多種形態的凹圜底盆與罐,兩者的紋飾也基本相同,都有條紋、方格紋、席紋等,兩者的制作方法也十分相似,都以泥條盤筑方法成型,不少個體形態上也十分相近。通過比較,他認為馬橋文化紅褐陶系是在肩頭弄一單元遺存影響下的產物[3]。
圖5—4 馬橋文化與肩頭弄類型的關系(據宋建)
[1]宋建:《馬橋文化探源》,《東南文化》1988年第1期;李伯謙:《馬橋文化的源流》,《中國原始文化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馬橋:1993—1997年發掘報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3]宋建:《馬橋文化探源》,《東南文化》1988年第1期。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魯奕
編輯:湯婧嫻
初審:林心怡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