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洋柿子的讀書生活“,
關注我們,不錯過氏族首領的每一篇推送
從事過《杜拉拉升職記》、《少年張三豐》、《蝸居》的一位姓夏的美女演員,發文感謝大英博物館幫中國保留文物,讓現在我的們有機會看到這么多精美的文物。
此言一出,又是一千尺浪。
很多人看到這些文字就會憤慨,說那個時候他們是從中國盜取的。
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是清朝末期,正值我們脆弱之際,被入侵,所以很多人就說大英博物館是趁亂盜取的。
可是也有人說這位夏美女擁有國際史觀,大視野,是人間清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兩極對立,誰對誰錯。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是從何而來?
大英博物館里有800多萬件藏品,主要有四種渠道來源:
1、擴張:英國鼎盛時期,號稱為“日不落帝國”,在全球范圍內活動的時候,也難免看上一些文物,比方說 羅塞塔石碑,帕特農神廟雕塑(埃爾金大理石。當然,順手拿一些也是“可以的”。
2、考古發掘:打仗嘛,總得扛一桿旗,“科學考察”就是這面旗,凡事總要打上“科學”二字,就顯得名正言順。
到奧斯曼、埃及等地方后,“科學考察”就發掘了很多文物,不知道是該地方的人不明白這些東西是文物還是說英國人有先見之名,當時的該地管理人員還“允許”他們帶走這些東西。
當然,“不允許”是不可能的,也不敢,畢竟人家的船大,船上還有大炮,這可不是擺設。
3、購買:有拍賣就會有購買,在這里看上去只要有錢就可以擁用文物,可是誰也沒有說這文物來自何處,來源方式是否正當,是否符合當地的法律。
我想,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會保護自己的文物,可是總有漏網之魚。
4、私人捐贈:有數據顯示,大英博物館里的文物約有40%的藏品來自私人捐贈。
可是私人是怎樣擁有的?
余秋雨有一本書《文化苦旅》,里面就寫著關于王道士無意中發現了敦煌莫高窟的文物,王道士當時是不明白這些經卷的價值的,在他的認知里以為把這些經卷燃燒后的灰燼,用水服下后能治病。可是斯坦因是能看到這些文物價值的,他用極小的代價將這些經卷等文物運走了。
用的名義也是編寫佛經目錄等等“科學”的說法。
隨后,日本人、美國人,俄國人都來了,他們也買走了大量的文物。
夏美女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其實太是源于英國認為“文物屬于全世界”,有這種相關的法律,而大英博物館也正是打著“世界文物的守護者”的名義,光明正大的展覽。
可是,有兩個字他們是沒有說出來的,這兩個字就是:原罪。
在原罪下,什么私人收藏、捐贈、拍買、考古發掘等等都是不正義的,背后都是歷史的硝煙、骯臟有交易、欺騙、和掠奪。
可是這些都沒有人說出來,光能看到這些精美的文物是多么漂亮,難道這些文物放在各自管理下就不精美嗎?
希望這位美女還是專心地從事演員事業比較好些。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快分享給朋友們吧,大家一起讓認知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