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本題所選三則材料均與抗戰有關。
材料一來自老舍的一部長篇小說。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寶慶。面對受苦受難的孩子,方寶慶百感交集以致“開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對孩子的疼惜,也展現了歷史洪流中一個普通人的堅韌與溫情。
材料二來自教材艾青《我愛這土地》。即便學生記不下全詩,單看所選詩句與詩題也能發現,這是謳歌“土地”的詩篇,詩人以鳥自比,寧鳴而生、不默而死,“嘶啞的喉嚨”抒發出詩人飽受磨難也依然對這土地愛得真誠、愛得執著的情感
材料三來自穆旦《贊美》,“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們”“帶血的手”:“我”“你們”都是民族群體的一部分;而“帶血的手”這一意象,寓指“起來”過程中的艱辛抗爭與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反映抗戰,材料二、三寫于抗戰期間。材料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時代背景,但通過文本的關聯性暗示,自然引出對民族精神傳承的思考。考生可以從三則材料中找到感觸最深的點展開議論、記敘或抒情。本題在立意上并未設置門檻,民族苦難與民族復興、對祖國與人民的熱愛、普通人的堅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寫范圍之內。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重提這些主題,既是紀念,對學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則材料各有側重,也相互交織,對任何一則材料的深入體會,也一定會涉及其他材料的內涵。如材料一,雖然寫的是方寶慶無力開口的細節,但面對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與材料二詩人的歌唱,其精神內核是一致的。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則材料的內在關聯,回望歷史、繼往開來,對個體與集體、平凡與偉大、苦難與希望、歷史與未來等關系進行深度思考,表達對民族魂豐富意蘊的深刻感知
本題注重傳情達意,無論議論、記敘、抒情,還是史論、評論、雜感,乃至創作、非虛構寫作都要真正做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寫作不只展現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情感體驗、積淀沉潛、實踐參與,這些都是數智化時代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質。三則材料中,細節的書寫、鳥的意象、帶血的手,注重內容的真誠性與獨特性,用精準的語言、富有節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細節、可感的形象傳遞真情實感。這種設計也是對“為賦新詞強說愁”寫作痼疾的反撥,回應了語文教育中“真實表達”的核心訴求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試題的設計也正是“民族魂”的語文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