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鑒湖。
這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寫紹興鑒湖的詩句,陸游是山陰(紹興古稱)人,他把對家鄉的思念和贊美寄情于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看到鑒湖首先想到的是鑒湖女俠秋瑾,秋瑾也是紹興的歷史名人之一。
鑒湖是紹興的母親湖,紹興因鑒湖而建城,古稱“鏡湖”,因傳說黃帝曾鑄鏡于此而得名,也有說因湖水清澈如鏡而得名,古時還曾先后有慶湖、賀家湖、南湖、長湖、大湖、賀監湖、照湖等別稱,不過自古以來被大部分人記住的還是鑒湖和鏡湖。
其實鑒湖是我國古代又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江南地區最古老的蓄水工程,在原有天然水源的基礎上為了利于發展農業和百姓生活便利而人為改造的宏大工程。就像杭州西湖一樣,都是經過人工治水,疏浚而成為功在千秋的文化遺產。
鑒湖始建于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當時任職會稽太守的馬臻為了消除本地水患,灌溉糧田,征調民工筑堤蓄水,引山陰、會稽兩縣三十六條江河水源,匯集成湖,形成了東起曹娥江,西止浦陽江,全長56千米,水域面積近200平方千米的壯闊湖泊。
鑒湖建成后的一千多年一直是紹興一帶農業灌溉、生活用水、航行運輸等綜合利用的主要水源。“越之有鑒湖,如人之有腸胃。”從此,鑒湖附近的人民在飲水,灌溉上有了較可靠的保障,紹興終于日臻繁華,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現在鑒湖水面已經沒有當年那么遼闊,但是風光依然秀美壯觀。
水鄉紹興最吸引人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古橋,鑒湖的橋同樣精美。早在東漢時人們就在鑒湖的笛亭和葫蘆醉島之間修建了五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把幾座小島連在一起,“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鑒湖的橋有一種凌波縹渺之姿。
湖的東西兩端分別有東、西跨湖橋,早期沿岸的斗門、閘、堰大多改為石橋,連拱橋、單孔陡拱橋、組合式橋、廊橋、亭橋造型豐富。畫橋與黃涇橋、屏舟橋均在鑒湖至熒觴的塘路上,橋間路堤上設有涼亭,畫橋為十五孔石梁橋,分別為十小孔和五大孔。方圓畫圖,能與天工爭巧,舟入其中,神影乍破。陸游留詩贊嘆:“何由喚得王摩詰,為畫湖橋一片愁”。
一條修長的白玉堤如一彎明月嵌在碧綠的湖水中,漫步其上如置身山水畫中。遠處群山屏立,翠峰疊影,湖面碧波粼粼,水明如鏡,湖光山色兩相宜。如果雨中行舟,更有一種“船底江聲篷背雨,游人聽取最分明”的美景,煙色朦朧,岸柳輕垂,令人心曠神怡。
游覽鑒湖,你可能想不起功臣馬臻,但近代的魯迅先生必然熟悉。先生描寫的魯鎮,“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烏篷船是鑒湖常見的一種交通工具,坐烏篷船游鑒湖,船頭汨汨的擊水聲和船尾的欸乃聲,給人以飄然之感,悠哉悠哉。
作為紹興“名氣最大的旅游推廣大使”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故鄉》中曾描寫到鑒湖:“只見城四面,皆是水,水色與天色交映,晚晴云樹,搖曳清波,就仿佛融為一片的天地。”這段話形象地寫出了鑒湖的絕美秀色。
魯迅先生筆下最著名的人物孔乙己,在小說中提到“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其實紹興并沒有魯鎮這個小鎮,是先生虛構的,今天為了發展旅游,紹興人在鑒湖創造了一座叫魯鎮的小鎮。
粉墻黛瓦,石橋石坊,水巷縱橫交錯,飛檐翹角的戲臺,雖然是把小說里的場景變成了現實,也為鑒湖增添了更多的故事。小說本源于生活,現實讓文學作品變得立體而又。今天的我們,都應該:致敬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