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白熱化。最新數據顯示,5月零跑汽車以45,067輛的交付量蟬聯新勢力品牌銷冠,同比暴漲148%。這是繼3月、4月后,零跑連續第三個月穩坐新勢力月度銷量榜首位置。理想、小鵬分別以16.7%和230%的同比增幅緊隨其后。作為對比,備受關注的小米汽車5月交付超2.8萬輛,但環比增長已顯停滯。
從曾經的“代工廠”標簽到如今逆襲登頂,零跑汽車的“黑馬”之勢引人注目。分析其發展路徑,多重因素共同構筑了其當前的競爭優勢。
在高端品牌林立的新能源市場,零跑避開與“蔚小理”等品牌在30萬元以上區間硬碰硬,選擇深耕15萬-20萬元價格帶。這一區間覆蓋了最廣泛的家庭用戶購車預算,市場容量巨大。
同時,零跑采取“C級配置下放至B級車”的產品策略,顯著提升產品競爭力。主力車型B10預售48小時即收獲3.17萬輛訂單,其9.9萬元起的緊湊級SUV產品已搭載20萬元以上車型才普及的8295P芯片,11.98萬元高配版更裝備激光雷達,將高階智駕門檻大幅拉低。
“配置下放”是行業共識,但成功者寥寥。而零跑的核心優勢在于將“節流”做到極致,形成難以復制的成本護城河。
譬如:全域自研,憑借八合一電驅+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零跑核心部件自研率高達65%,動力總成成本降低40%;零部件通用,采用“貨架產品”設計策略,大幅提升零部件復用率。例如C16與C10在關鍵部件上通用率高達88%,極大節省研發與供應鏈成本;智能制造,高效率生產使其單臺車制造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低約1.2萬元。
在銷售網絡布局上,零跑避開新能源滲透率高、競爭激烈且運營成本高昂的一線城市,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數據顯示,其近50%的門店開設在非一線城市,有效觸達更廣闊的下沉市場消費者,挖掘了被頭部新勢力相對忽視的增量空間。
不過,亮眼銷量背后,產能壓力已成為零跑亟待解決的挑戰。目前其僅有金華和錢塘兩座工廠。即便雙工廠滿負荷運轉,熱銷車型B10的交付周期仍延長至8周。而其新車B01計劃于6月開啟預售,疊加現有車型需求,產能危機或將進一步加劇,考驗著零跑的供應鏈管理與生產爬坡能力。
結語
零跑汽車的崛起,是精準市場定位、極致成本控制與差異化渠道策略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成功驗證了在15萬-20萬元主流市場,通過技術創新和高效運營實現“豪車平權”的巨大潛力。然而,持續領先不僅依賴產品力與性價比,更取決于其能否快速突破產能瓶頸,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交付節奏與用戶體驗。對于零跑,你又怎么看呢?歡迎關注“車域無疆”,下方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