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畢業典禮上,蔣雨融的漢服云肩還沒焐熱,“寒門貴子”的濾鏡就碎了一地。
這位自稱 “來自打工子弟學校” 的哈佛畢業生,被扒出就讀青島重點中學、留學費用數百萬、父母皆是精英,卻在演講中大談“守護人性”“理解苦難”。
網友辣評:“這哪是勵志演講?分明是‘精英版狼來了’!”
蔣雨融的演講堪稱“凡爾賽文學2.0”——開口就是“普通家庭、父母離異、校園霸凌”,反手就是“卡迪夫高中+杜克大學+哈佛”的頂級留學路線,中間還穿插 “蒙古國首相辦公室實習”“百萬級私募基金 offer”。
網友直接拆穿:“普通家庭能負擔得起年均80萬的留學費?打工子弟學校能培養出瑞士信貸的實習生?”
最諷刺的是她的“苦難敘事”:一邊在哈佛講 “非洲饑荒男孩讓我心碎”,一邊被曝坐私人飛機去度假;一邊呼吁 “守護弱者人性”,一邊入職“50萬美元起投” 的精英圈層。
網友調侃:“這是把‘何不食肉糜’翻譯成英文了?”
蔣雨融的演講刺痛大眾的,不是她的優秀,而是“用底層故事包裝精英特權”的傲慢。心理學中有個“共情失真”理論:當講述者的真實經歷與敘事人設嚴重脫節,聽眾會本能排斥這種 “表演型共情”。
就像網友說的:“你開著蘭博基尼說‘理解騎電動車的辛苦’,這不是共情,是羞辱!”
更讓人反感的是她對“奮斗”的定義——普通孩子的奮斗是“凌晨五點背單詞、兼職賺學費”,而她的“奮斗”是“從一個精英圈,層跳到另一個精英圈層”。
這種“階層內部的努力”,對真正的底層毫無參考價值,卻被包裝成 “全民適用的勵志模板”。
近年來,“精英二代”的翻車現場越來越多:董小姐炫富、黃小姐曬人脈、蔣小姐凹人設,共同折射出一個現實:大眾對“特權偽裝努力”的容忍度已到極限。
當普通人在996中掙扎、為學區房焦慮,精英們卻在鏡頭前扮演“逆境求生”,這種反差感只會引發集體逆反。
網友總結得扎心:“以前的精英還會說‘我的成功全靠自己’,現在直接‘我比你們更懂苦難’。可拉倒吧,你們的‘苦難’是‘選哈佛還是耶魯’,我們的苦難是‘選饅頭還是包子’!”
對比蔣雨融的“懸浮共情”,那些戳中人心的故事往往帶著“真實的煙火氣”:
涼山女孩木苦依五木:在作文《淚》中寫下 “爸爸四年前死了”,沒有華麗修辭,卻讓全網淚崩;
北大博士王青松:放棄百萬年薪隱居深山,種地讀書 20 年,用行動詮釋 “理想主義”;
外賣詩人王計兵:送單間隙寫 1300 首詩,把 “生活的茍且” 寫成 “靈魂的遠方”。
這些人從未標榜“代表眾生”,卻用真實經歷叩擊人心。因為真正的共情不需要 “居高臨下的悲憫”,而是 “把自己放進塵埃里” 的感同身受。
蔣雨融的翻車,給所有“精英二代”敲響了警鐘:在信息透明的時代,“偽共情” 比 “真炫耀” 更致命。
公眾不是反對精英發聲,而是厭倦了 “既要享受特權,又要搶占道德高地” 的雙標操作。
正如網友所說:“如果你是大樹,就坦然接受陽光雨露;如果你想代言小草,就先把根扎進泥土里。
一邊踩著云梯上天,一邊對地上的人說‘我和你們一樣’,這不是蠢,就是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