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讀資料
??點擊試讀??
現代人表達自我的方式,往往彰顯他們的閱讀涵養。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記錄了那么一句話:“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這或許暗示了修辭的力量,在我們正在共讀的《左傳》世界里,真正的力量似乎并不在于聲勢,而藏在言辭中。
一次出使、一次會盟、一次爭執,那些能左右局勢的人,從不依賴高聲疾呼,而是讓語言自帶鋒芒、情義與節制。這也是我們最近在共讀時的外交辭令和政治智慧部分帶給我們的思考。
思維的凝練以及語言的氣場,從來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文化積淀的自然外放。你說話的方式,寫作的風格,處理沖突的語調,甚至你沉默的方式,都透露著你內在的修養。
這種氣質,在今天這個內容擁擠、思維滯塞、語言浮躁的時代,越發珍貴。
真正有分量的表達,從不是“會說”,而是“說得準”。
很多人以為語言是一門技巧:措辭得體、邏輯清晰、聲音自信就足夠了。
但如果你認真觀察那些真正“有文學氣場”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的語言往往有一種獨特的質地:
不夸張,但帶著力量;不喧嘩,但總能讓人記住;哪怕一句話,都有分寸、有節奏、有含義的層次感。
例如《左傳》中,鄭國大夫子產與叔向論政。子產言語不多,卻條分縷析,句句中理。這不是“會說”,這是“有根”的表達。
語言背后有邏輯,有節制,有時代感,也有古典的力量——這種氣場,靠“多說”是養不出來的。
文學氣場,從來不是讀多了,而是讀進去了
很多人讀書很勤,卻總覺得寫作難、表達難、說話抓不住重點。
原因只有一個:輸入是浮的,自然輸出也是淺的。
你可能囫圇吞棗地讀了幾百本書,但你未必真正把語言結構、修辭節奏、思想方式“讀進去”。
你的閱讀是趕任務翻書頁,想要的太多,大腦跟不上,于是用肢體的勤奮來掩蓋思維的疲憊和惰怠。
要想真的“養氣”,你需要從“有效輸入”開始——不是把自己泡在書里,而是主動“參與”到閱讀中,去拆解、模仿、再創造。
《左傳·僖公三十年》中,秦晉聯軍伐鄭,鄭國將亡之際,年邁的大夫燭之武請纓出使秦營,一番話不動聲色,卻說退強秦。
短短數語,拯救一國危亡??康牟皇强犊愒~,而是:
善于換位設局(以利動之),精準控制節奏(以退為進)以及語言中帶有分寸和層次(欲抑先揚)。
他對秦伯說:“鄭既為君之仇也,又為君之仇讎之地也?!币饧础闳魷玎?,不但為晉除障,反令其獨大,對你更不利。
這不是抬杠,而是一種言語中的“戰略感”與“結構力”。
這就是“可遷移”的表達結構。讀得懂,讀得精細,就能說得妙;用得好,就自帶氣場。
比喻,是一個人語言格局的試金石
一個人的比喻里,藏著他的閱讀深度與語言判斷力。
好比喻不是浮夸的修辭,而是思維精度的訓練結果。
如果你想要在說話、寫作、溝通中自帶氣質,你就需要認真地去讀透文字,追溯原典,在交流中思考并洞察文本的內涵,并進一步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思考和結構。
以上種種自然是嚴肅閱讀得來的經驗,而俱樂部共讀也會常用這樣一套四步循環法,來幫助文友架設研學結構。
第一,基礎輸入:打底語言核心
不是碎片式“刷書名”,而是精選高質量文本,進行結構化精讀。
比如《左傳》中“燭之武退秦師”“子產不毀鄉校”,不只是“勸說”的案例,而是一種“結構精準、立場含蓄、節奏控制”的范式。
這個階段你要追溯原典,從而把握最基本最基礎的內涵?,F代讀者往往浮躁,所以導致基礎不穩,沒有原典筑基,全是自己原有觀點,自然就無法吸收外在的知識和內容。
由此在這個階段,俱樂部會強調大家的基礎原典閱讀,從而建立你對經典語言的基本氣感和邏輯感知能力。
第二,語境探究:理解背景,讀出弦外之音
我們配套豐富的衍生資料,幫助你補足時代背景、語言風格、表達目的等上下文。
比如為什么“仇”與“仇讎之地”要并提?“退秦”真正打動對方的點不在道義,而在戰略算計。語句之外藏著真正的勢。
在《左傳》的共讀中,我們已然分享了十余份文字和圖集資料,包括幫助大家理解春秋時期戰爭局勢的《中國歷史地區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春秋左傳人物譜》以及注解《左傳》的《東萊博議匯校評注》。
一本作品先讀薄,再讀厚是嚴肅閱讀的常態,延伸的資料一方面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更多思考和觀點并進一步把握文本語境和背景,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一扇門,方便大家日后能夠繼續深挖下去,實現以點帶面,在跟著共讀鞏固文學體系的同時,隨時可以深挖文本內涵,精進自己對文本的學習和思考。
第三,提問與討論,通過互動逼出理解深度
閱讀不只是靜態輸入,最關鍵的,是“讀完之后你問出了什么”。
在俱樂部中,我們引導成員圍繞一個文本提出“結構性問題”,并進行表達性復述與觀點碰撞。例如:武姜在鄭國的政治意圖到底是什么?是否背后牽扯的是周王室的聯姻統治策略和維穩方針?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說,參與共讀還要思考?比上班還累。那么說的人大概率是將閱讀當作娛樂游戲,這完全可以,但也不要指望這樣的閱讀讓你擁有十足的收獲感。
如果你希望只是大家一起在共讀時只是互相插科打諢,那顯然你并不適合文穴的共讀,每個社交場域都有自己的效能,俱樂部的共讀本質上是文學讀者進階修練的煉丹爐。
在這里我們需要不斷叩問,在短暫的共讀結束后,你習得了什么,有怎樣的啟發。而不是來得時候迷迷糊糊,結束的時候懵懵懂懂,最后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雖然俱樂部也有社交和娛樂的空間和時間,但是在共讀時我們會盡可能地保持專注度,也通過提出問題,“逼”出文友們思考角度;并試圖通過討論,拓展讀者們的理解邊界。
最后,學以致用:遷移結構,輸出表達
自然,我們閱讀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考試式的“理解”,而是要將這些表達方式轉化為你自己的語言工具,無論你是要拆文本、寫書評還是創作小說,又或者是寫文案、開會議、講演說乃至做自媒體。
每一次對話、每一篇表達,實際上都是訓練場,包括我們在俱樂部內的每一次打卡,它就是輸出實踐的最小MVP,而你只需要每天成長1%,一年之后你便能脫胎換骨。
你要做的實際上就是把文學的深度轉化為表達的穿透力,形成真正的思考和表達勢能,同樣養成真正具象且有深度的文學審美和修養。
這當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喝喝茶嘮嘮嗑就能實現的,這本質上是一種復利式的鍛造。在這樣的模式下,你每讀一篇經典,都不是“看過”它,而是通過結構理解、背景探析、邏輯提問和現實遷移,去“化用”它。
當你形成了這樣的鍛造閉環,你自然能夠不斷修煉從而升華你自己的文學氣場。
所謂氣場,不過是深度閱讀之后的沉穩與鋒芒。
古語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你說話的方式,就是你文化的結構;你文字的氣質,是你閱讀的積累方式;你沉默的分寸感,決定了別人愿不愿聽或者看你的下一句話。
當你真正通過經典文本建立了自己的閱讀體系和知識結構——你就會發現,無論是語言的溫度、判斷的節奏、情緒的弧線,其實都能被訓練出來,
你可以不是作家,但你照樣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文學氣場。
無論你是否被文穴俱樂部接納,這都是有追求的文學讀者應該思考的。
俱樂部當前價位僅剩 4 席名額
文章內容僅供個人閱讀、交流
當前共讀
中國古代經典共讀
第1輪第2期《春秋左氏傳》
??點擊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