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2年,東晉安漢侯,都督六州諸軍事王敦以討伐震北將軍劉隗為名引軍內陸,殺奔建康,王敦心腹大將沈充立即響應,在自己老家吳興出兵,陳兵蕪湖。
雖說東晉王綱不振,有“王馬共天下”之說,那也畢竟是國家正統,老王家再牛逼,也不能拿造反開玩笑,王敦公然起兵造反就是亂臣賊子,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就算脾氣再好也無法再忍,直言道:“王敦侍寵生驕,無人臣之禮。孤必生擒之”。于是司馬睿調回代淵和劉隗二人回軍建康護衛京師。這時候,滿朝文武都十分緊張,劉隗回京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斬殺在建康的宰相王導。司馬睿頗有政治頭腦沒有答應。
王導與王敦都是出身瑯琊王氏堂兄弟,二人的父親是親兄弟,雖然司馬睿沒有處分王導,但王導也十分尷尬,要說王導不害怕那是假的,于是帶著全族跪在宮門之外,叩首謝罪。而司馬睿命人送王導回家,說自己還是信任王導,一碼歸一碼,王導官職不動,在建康的王氏宗族一律無罪,讓王導安心在家,實際上穩定王導實際上就是為了穩定朝局,畢竟東晉是門閥王朝。
就軍事能力而言,代淵和劉隗跟本不是王敦對手,被打的大敗而歸,最后棄城而逃,王敦直接兵臨城下,滿朝文武四散奔逃,司馬睿直接派人告訴王敦,你要想當皇帝你就當,反正我著皇帝也是你們家擁立的。王敦這下不知道咋辦,就秘密聯系在家的王導。王導不言,王敦自然心領神會,直言自己只是為了誅殺亂臣,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睿明白王敦沒有造反的意思,為了堵住王敦的嘴,于是只能殺掉王敦嘴里的奸臣代淵,同時讓王氏兄弟調換位置,由王敦總攬朝政,這下司馬睿徹底傀儡了。
王敦主政后,自己為尚書令,讓自家人王舒守荊州。王彬守江州。其他王氏子弟立列朝堂,王氏一族總攬政務。王敦的權力越來越大。意得志滿,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公元322年初,王敦返回武昌,以向世人證明 ,自己無謀逆之心。年底,司馬睿憂慮而死,時年47歲,在位6年,遺詔由太子司馬紹即位,也就是晉明帝,改元太寧,就這樣,東晉唯一的英主登基上位。
司馬紹 ,字道畿,司馬睿的長子 ,母為宮人荀氏。史載司馬紹:“為人孝悌,文韜武略,聰明果斷,性至孝,有文武才略”。23歲的司馬紹即位。
登基后他問大臣:我們司馬家的江山怎么來的?大家一開始都不說,后來王導忍不住說了晉文帝司馬昭晚年殺高貴鄉公曹髦的事。他跑到床上抱著枕頭大哭說自己的先祖竟然這樣無恥,這樣得來得天下豈能長久,這至少晉明帝是一個要臉的人,有廉恥心的人。站在他的時代,他知道祖先為了篡奪天下而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還能嘆息一句“晉祚安得長?”
遠在武昌的王敦最后雖然被迫退兵,但心里始終不甘心,因為他始終認為,東晉的江山本來應該是他們王家的,此時恰恰王敦又病重不起,這個時候想當把皇帝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就在司馬紹登基不足百日,就接到王敦的奏本,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要帶兵入建康,隨后王敦移鎮姑孰(今安徽當涂),屯兵于湖,對建康形成直接威脅。朝中諸多官員畏懼王敦權勢,紛紛依附,東晉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氣氛壓抑。王敦本以為24歲的司馬紹不敢宣召自己入宮,到時候自己就借口,可以發兵進京了。
但司馬紹果敢剛毅,接到王敦的奏本,當即下詔宣王敦進京面圣。這下王敦傻眼了,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晉明帝司馬紹居然有如此氣魄敢讓自己入宮,這下騎虎難下。王敦雖然想當皇帝,但他也必須維護瑯琊王家整體利益為最高利益,說白了,王敦想當皇帝,可其他王氏宗族根本沒有這樣想。
在這種情況下,王敦只能硬著頭皮起兵造反,這位東晉第二位皇帝在即位次年便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這個時候,王導立即上表愿意領兵討伐我王敦。司馬紹見王敦造反,絲毫不懼,命大司徒王導為大都督,命溫嶠,郗鑒二人率兵出征,隨即下詔討伐王敦。王導為了和王敦劃清界限,公開宣稱王敦已死,叛軍是借王敦名義造反。
太寧二年,也就是司馬紹登基的第二年,年僅二十五歲的晉明帝司馬紹正親率大軍討伐王敦,他親自披掛上陣,率領六軍駐扎于南皇堂,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在戰術上,他巧妙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優勢,以逸待勞。面對王敦部將錢鳳率領的三萬叛軍乘風燒舟、企圖逼水南的攻勢,司馬紹指揮若定,命溫嶠移屯水北,燒朱雀桁以挫其鋒,使得叛軍無法順利渡河。
司馬紹甚至親自微服偵察王敦的軍營。他喬裝打扮,騎著巴滇駿馬,在王敦軍營附近仔細觀察,王敦聽手下兵卒告之,有黃須白面之人探營,王敦大驚,此人必是司馬紹也,當即命人去抓。司馬紹見有人來抓,立即回馬使走,護衛用水澆馬糞,讓追兵認為自己走遠,最后安然逃脫。司馬紹此舉頗有李世民之風。皇帝以至尊的身份,親自輕裝探查敵情,在戰術行動中又心思極其細膩,以給馬糞澆水這種級別的微操來達成戰術目的。這雖然只是一個細節,但已經能看出明帝膽大心細的英風了。
在雙方的激烈交鋒中,司馬紹還巧妙運用心理戰術。他深知王敦軍中部分將士并非真心追隨王敦叛亂,由于王敦病重,就四處派人散布王敦已死的消息,瓦解敵軍士氣。這一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王敦軍中人心浮動,士兵們作戰意志逐漸消沉。王含帶兵打越城,司馬紹帳下小將段秀僅用幾千人馬就把王含幾萬人馬殺得丟盔棄甲。王敦得知王含敗北,一時驚怒交加,摔于馬下,這下病是越來越重,由于沒有兒子,遂矯詔拜養子王應(王含之子)為武衛將軍,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王敦也鐵了心要在死前當把皇帝,反正自己沒兒子,也不怕滅三族,但還沒有當上就去世了,時年59歲。
王敦去世前,讓王應先即位稱帝再為自己操辦喪事。但王應卻秘不發喪,只用草席包裹王敦尸身,外涂白蠟后埋于軍府廳堂之中,而后便和諸葛瑤等縱酒行樂。此時各路大軍紛紛趕來,王敦的大軍四散奔逃,其黨羽沈充、錢鳳等也相繼被誅殺。司馬紹將王敦、沈充等人的首級一同懸掛在城南朱雀橋上示眾。 當年七月,王敦之亂至此被徹底平定。
這場勝利,不僅穩固了司馬紹的統治地位,更使東晉王朝避免了一場可能導致覆滅的內亂,為東晉的穩定與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除了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司馬紹在政治方面也頗有建樹。他重視人才選拔,廣納賢才,不拘一格任用有識之士,使得東晉朝堂出現了人才濟濟的局面;在經濟上,他推行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業生產,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文化上,他倡導儒家思想,弘揚文化教育,推動了東晉文化的繁榮。
太寧三年,司馬紹病逝,年僅27歲,在位三年。司馬紹有識人之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帝王。登基前就已遠近矚目,深得各方人士擁戴,公認是位賢君。司馬紹臨終托孤,主要由王導,庾亮,卞壸,陸曄,郗鑒溫嶠等人輔佐,以外戚庾亮為核心,意圖制衡王導家族,卻因庾亮剛愎引發后來的“蘇峻之亂”,導致東晉再度陷入動蕩。
唐代房玄齡評其“聰明機斷,尤精物理,雖在位僅三年,但“撥亂反正,規模弘遠”。作為東晉唯一有能力制衡士族的皇帝,司馬紹的早逝使門閥政治徹底固化。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感慨:“明帝不夭,中原其復矣乎!”
應該說如果司馬紹能夠在位二十年,也許真能改變東晉的歷史。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