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曾經的新冠疫情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很多影像依然記憶深刻,清晰的停留在過去4年的時光里。而只要說到新冠疫情,醫藥企業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因為在那些年里,許多與疫情有關的核酸檢測、疫苗企業,都迎來來空前的業績騰飛、股價暴漲、市值沖到最高點,這其中就有被稱為A股醫藥“一哥”的恒瑞醫藥。
恒瑞醫藥在國內的醫藥領域有多強,光看它在2021年市值超過6000億,業績和股價都一路刷新,就知道醫藥“一哥”的名頭實至名歸。可也就是在3年新冠疫情期間,股價最高漲幅到達38%,恒瑞醫藥陷入了創新藥企共同的低迷期,直到最近轉戰港股,依稀煥發出當年巔峰的模樣。
恒瑞醫藥此番A+H加持成功,又能在醫藥界續寫怎樣的神話?
“醫藥茅臺”還能續寫神話的依據
5年前的新冠疫情期間,恒瑞醫藥股價創造了漲幅38%的最高紀錄,雖然受到當年一系列的挑戰和考驗,但增速穩健;即便沒有出現像一些核酸檢測、疫苗企業那樣暴漲上百倍的“奇跡”,但巨大的估值和一向穩定的輸出,都讓資本對其“醫藥茅臺”的身份毋庸置疑。
盡管后來的2021年受集采影響,同年的利潤同比下滑28.41%,業績承壓,但主營抗腫瘤、麻醉劑,與新冠治療關聯度較低,沒有出現爆破式增長,也情有可原。隨后的“后疫情時代”,創新藥內卷異常劇烈,直到2023年迎來出海高潮,恒瑞醫藥似乎也看到了打開國際市場的新曙光。
通過多個熱門創新藥領域布局進展積極,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市場也開始對恒瑞醫藥“仿制藥轉創新藥”戰略的認可度提升。創新管線進入收獲期,腫瘤領域的多款新藥逐步放量,非腫瘤領域等潛力品種也逐漸受到重視,行業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多年來精心構筑的銷售體系日趨成熟,公司更具商業化的優勢也隨之凸顯。
作為中國創新藥產業升級的頭部企業,恒瑞醫藥也順利從當年的“高增長”轉向如今的“高質量增長”,依賴國際化與管線差異,未來3-5年,只要有2-3款全球重磅藥物上市,成為“中國版羅氏”,可能是眾望所歸。
“背水一戰”的恒瑞
如果不是一個經常關注港股和恒瑞的人,恐怕都想不到堂堂的A股醫藥“一哥”,會突然轉向港股,它的這一手操作,究竟是出于進一步擴大國際化版圖的資金募集,還是如今的恒瑞醫藥,已經走到了必須靠圈錢來維持運營的地步?
事實上,兩者皆有。5月23日,恒瑞醫藥正式在港股登陸,上市首日股價漲幅25.20%,這對于投資者來說,豐厚的收益和A+H 的溢價率都可能是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但如果更深入的看,目前擁有多款創新藥上市在即,包括處于研發和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品矩陣,都在說明恒瑞醫藥從仿制藥轉向創新藥的決心。
比起這幾年備受爭議的國內處境,恒瑞醫藥把更多的戰略投注在出海上,在歐美地區啟動超20項海外臨床試驗,產品在40多國商業化。在這一系列的動作背后,都需要有更強大的資金做支撐,因此,此番在港股上市,股價上市即漲,受到資本的熱捧,背后折射的不只是一個創新藥企的戰略轉移,更是中國創新藥企集體沖擊全球制藥秩序的縮影。
撕掉仿制藥標簽,步入自主創新的軌道,緊跟“中國制造”到“全球智造”的步伐,恒瑞有可能開啟一段新的征程,一旦出海成功,那就是萬億市值的中國諾華;如果失敗,那可能又會回到原地,止步在區域性藥企的宿命里。
成功與否,恒瑞都面臨“背水一戰”,進一步和退一步天壤之別。
上市狂歡能否助推恒瑞騰飛?
恒瑞港股上市股價上漲超過30%,距離當年的最高漲幅38%只差一步,對比今年在港股上市的多個醫藥企業可能不算突出,因為生物醫藥個股有13只股價漲幅超過100%,其中甚至有漲幅高達498%的個例,就連在A股不被看好的映恩生物,首日上市漲幅也高達116%,還有新茶飲領域的蜜雪冰城漲幅也超過43%。
正是在這樣一片狂歡的股市氛圍下,作為創新藥龍頭的恒瑞,受到了市場的高度追捧,獲得更多國際資金、加速國際化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似乎已經成熟,接下里就需要看創新執行力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落實。
如果僅僅是維持國內創新藥龍頭地位,恒瑞無疑可以“躺平”,但想要擺脫“高投入低增長”的困境,跟上或者領跑國際化節奏,加速管線化進展和展開更廣泛的布局,依然是未來幾年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A+H上市已經為恒瑞搭建好更高的平臺,能不能實現更大的突破和成就,就需要看更多新藥如何煥發更大的品牌影響力,沖破國際認知的壁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