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SIXGOD
近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一項針對全固態電池的判定方法,通過真空加熱測失重率,若樣品目視無液體且失重率不超過1%,則為全固態電池,用以明確區分其與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的界限。隨著新標準的出臺,固態電池呼之欲出,但喊了這么多年“固態電池來了”,到底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全面普及?為什么說固態電池一普及,其它所有電池都會被淘汰?
短路難題已于本月攻克,成本困境待破
當前主流的液態鋰離子電池,安全性實在堪憂,容易引發火災,甚至有網友調侃,想換車了就把車停在新能源車旁邊,安全性嚴重缺失。于是,更安全、能量密度最高可達900Wh/kg的固態電池成了各大車企研發的重點。屆時,三元鋰(能量密度最高300Wh/kg)和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最高180Wh/kg)在固態電池面前,將徹底淪為技術殘影。
然而,盡管前景一片光明,但想要完全取代傳統電池短期內并非易事。
鵬輝能源在去年8月推出一款采用了氧化物復合固態電解質(即無機固態電解質)的固態電池,聲稱不爆炸、不起火。不足的是,這款電池能量密度只有280Wh/kg,與理想狀態差了一大截,而且想要量產最起碼要等到2026年。
同時,“絕對安全”的固態電池更像是個美麗的泡沫。之所以遲遲不能量產,除了高昂的成本外(硫化物電解質材料每噸5000萬元),也存在不小的技術難題。如因晶界、孔洞出現突然失效的情況,從軟短路惡化成硬短路。
不過,就在5月20日,《美國化學會會刊》的一項研究帶來了曙光,通過引入有機—無機復合固態電解質,利用其機械柔性與電子絕緣特性,解決鋰枝晶生長這一頑疾,杜絕發生短路的風險。
寶馬、梅賽德斯首搭車型均為上百萬豪車,還得靠比亞迪?
那么,各大車企在固態電池領域進展如何?
別看BBA造的電車銷量拉跨,可在固態電池領域卻早早下手。2022年,寶馬就已開始與美國Solid Power著手開發布局。直到今年5月,其第一臺采用硫化物電解質棱柱電池的測試車已經上路了,測試車型為i7,現售價格最高接近200萬元。
梅賽德斯則聯手美國Factorial Energy,已開發出能量密度為375Wh/kg的固態電池,測試車型為大型轎車EQS,在售車型價格也在百萬元上下。
而比亞迪鋰電池CTO孫華軍曾給出準確的時間:2027年啟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范裝車、2030年后大規模上車。時間是長了點,但是性價比值得期待。
結語:固態電池離我們其實很近,就像第一臺等離子電視到來的時候,人們還普遍拿著兩三百塊的工資,幾萬元的電視在當時來說的確是天價。不過,困于成本因素,初期也只會用在高端車型上,想要全面普及,我們等著比亞迪這樣注重性價比的行業巨頭把價格打下來。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