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738
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近日,星巴克中國宣布自2025年6月10日起對旗下“非咖啡飲品”進行結構性價格調整,涉及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三大核心品類共計數十款產品,以大杯為例平均降幅達5元,最低價格下探至23元。這是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25年來首次對核心產品線進行系統性降價,標志著其從“高價咖啡”向“全時段飲品服務商”的戰略轉型。
本次調價覆蓋三大王牌品類的明星單品,包括:
星冰樂系列:抹茶星冰樂從36元降至31元,白桃星冰樂從41元降至35元,降幅最高達6元。
冰搖茶系列:冰搖紅莓黑加侖茶大杯從31元降至26元,冰搖檸檬茶大杯從29元降至23元,首次突破30元價格門檻。
茶拿鐵系列:紅茶拿鐵大杯從35元降至29元,新增伯爵茶拿鐵定價23元。
調價后,星巴克“非咖啡飲品”價格帶集中在23-35元區間,與霸王茶姬、茶百道等新茶飲品牌主力價格帶重疊,可見其正在大力推行“上午咖啡,下午非咖”戰略,試圖通過“非咖啡飲品”激活下午茶場景(數據顯示,冰搖茶等產品在下午3-5點的銷量占比超40%,與咖啡形成時段互補)。但其能否在保持品牌調性的同時實現規模化盈利,仍需觀察市場反饋與競品應對。
下圖:星巴克“非咖啡飲品”的三大王牌品類(圖源:m.soho.com)
而與”星巴克降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火出圈的Labubu”,其在中國市場的火爆程度堪稱現象級,熱度從線上蔓延至線下,從潮流圈層滲透到大眾文化,成為Z世代消費行為的典型樣本。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Labubu所屬的THE MONSTERS系列在中國市場營收同比激增140%-145%,線上渠道增速尤其顯著。4月25日發售的Labubu 3.0系列“前方高能”盲盒,原價99元的產品在二手平臺溢價最高達26倍,隱藏款“本我”Labubu成交價突破2300元。抖音直播間單場GMV創下150萬美元紀錄,泡泡瑪特App更是在美國App Store購物榜一日內躍升114位并登頂。
線下場景亦呈現瘋狂搶購的“名場面”:廣州、上海等地的泡泡瑪特門店發售當日出現“千人長龍”,5月Labubu與泉州非遺“簪花圍”聯名款推出后,抖音話題《LABUBU簪花挑戰》播放量超10億,泉州簪花體驗店預約量暴漲300%,90后顧客占比從17%躍升至68%。
與此同時,Labubu也獲得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泡泡瑪特股價自2025年初以來漲幅達174%,市值突破3368億港元,成為港股增速最快的消費類公司之一。摩根大通預測,Labubu所在系列銷售額將從2024年的30億元增至2027年的140億元,海外市場占比將達65%。
下圖:抖音話題《LABUBU簪花挑戰》播放量超10億(圖源:網絡)
對比上述兩個經典消費案例,不難發現,它們共同折射出年輕人消費邏輯的深層變革——從功能消費向情感價值消費躍遷,從標準化產品向稀缺性符號追逐。這種變化背后,是代際價值觀的迭代與市場環境的共振。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當前年輕人消費喜好的三大結構性轉變:
1.從實用主義到情感投資的價值重構
年輕人對Labubu的狂熱支付,本質是為情緒價值和身份認同買單。Labubu通過盲盒機制制造的不確定性刺激(如隱藏款概率僅1:144),精準激活了大腦多巴胺分泌,形成“拆盒成癮”的生理反饋。這種帶一點“賭性”的體驗,疊加社交媒體上的“曬娃”攀比,使其從玩具升華為社交貨幣。(如泰國公主將Labubu掛在愛馬仕鉑金包上的照片,瞬間讓Labubu躋身奢侈品配飾行列。)
相比之下,星巴克的“非咖啡飲品”則屬于功能性消費,其核心價值是解渴、提神或休閑。盡管星巴克通過聯名Labubu等IP試圖注入情感元素,但飲品本身的標準化屬性(如星冰樂配方全球統一)難以承載個性化敘事,導致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
2.從大眾趨同到圈層分化的審美覺醒
Labubu的“丑萌”設計打破了傳統玩偶的甜美范式,成為反主流美學的象征。其九顆尖牙、狡黠笑容的形象,被年輕群體解讀為“拒絕討好”的個性表達。這種反叛性審美通過明星效應(如Lisa、貝克漢姆自發帶貨)和跨界聯名(如與保時捷、盧浮宮合作),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吸引追求差異化的Z世代。
而星巴克的降價策略則反映出大眾市場的競爭內卷。面對瑞幸“9塊9輕乳茶”的沖擊,星巴克將“非咖啡飲品”價格下探至30元以下,試圖通過性價比爭奪下沉市場。但這種“普惠化”策略反而模糊了品牌調性——當星冰樂與蜜雪冰城的產品價格帶重疊時,年輕消費者更傾向選擇后者,因其本土化口味更適配,且社交傳播話題性更強。
3.從即時滿足到長期持有價值的消費理性
Labubu的收藏屬性使其超越了普通商品的生命周期。泡泡瑪特通過“饑餓營銷+二手交易”構建了完整的潮玩金融生態:新品發售即售罄,二級市場價格波動堪比股票,甚至催生專業鑒定平臺和交易社群。這種“投資屬性”吸引年輕人將Labubu視為可增值的資產,而非一次性消費品。
而星巴克的飲品則屬于即時性消耗品,其消費價值在飲用后即消失。盡管星巴克通過會員體系和聯名活動提升復購率,但飲品本身缺乏物理留存價值,難以形成長期情感聯結。據調研,Z世代對咖啡/茶飲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放松小憩”場景,且超半數表示消費頻率與以前相比未顯著增加,說明這類產品較難激發持續的購買熱情。
綜上所述,我們不妨來預見一下未來消費趨勢的發展方向:
首先,未來消費市場將持續爭奪“情感價值定價權”。Labubu的成功證明,情緒驅動型消費將成為未來市場的核心戰場。品牌需通過IP運營、場景設計和社群互動,為產品注入故事性和參與感。泡泡瑪特通過Labubu的“文化嫁接”策略(如泰國限定款融入金絲服飾),讓產品成為跨文化共鳴的載體,這種“去標簽化”敘事比傳統品牌故事更具穿透力。
其次,未來消費市場將是一場“線上線下融合的體驗革命”。Labubu通過TikTok直播、快閃店和二手平臺構建了全渠道體驗閉環。其TikTok Shop美國站單月銷售額超700萬美元,證明線上流量轉化的巨大潛力;而線下快閃店則通過沉浸式場景(如Labubu主題咖啡館)增強用戶粘性。這種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將成為品牌觸達年輕消費者的標配。
最后,未來消費市場須深挖“價格敏感度差異的底層邏輯”。年輕人對Labubu和星巴克飲品的價格態度差異,本質是產品價值維度的不同——
Labubu的價值構成包括:
? 稀缺性價值:隱藏款的極低概率(如1:144)制造“物以稀為貴”的心理;
? 社交價值:明星帶貨和社交媒體曬單賦予其“身份標簽”功能;
? 投資價值:二手市場的價格波動使其成為“潮玩理財產品”。
飲品的價值構成包括:
? 功能價值:解渴、提神等基礎需求;
? 場景價值:社交、辦公等即時消費場景;
? 替代價值:同類產品多,價格彈性高。
這種價值構成的差異,導致Labubu的情感溢價空間遠高于飲品。根據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消費者在面對不確定收益時(如抽中隱藏款),愿意承擔更高風險;而在日常消費中,則更傾向于規避損失(如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飲品)。
總之,星巴克降價與Labubu爆紅,分別代表了消費市場的普惠化與圈層化趨勢。未來,成功的品牌或需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既提供高性價比的功能性產品滿足日常需求,又通過IP、文化符號等構建情感護城河,讓消費者在“實用”與“情懷”之間自由切換。而這一邏輯的核心,便是對年輕群體多元價值訴求的精準洞察,他們既要“喝得劃算”,也要“玩得有面”,更要在消費中找到自我表達的出口。
原創作者: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撰 稿:嚴 含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READ MORE
今年“丑鞋之王”Crocs也開始賣不動了
6-10
全球哪些大學向哈佛“被拒國際生”拋出了“橄欖枝”?
6-09
泡泡瑪特,中年人直呼“看不懂”
6-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