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湖】
北美五大湖是五個大型淡水湖泊,位于加拿大與美國交界處,從西往東分別為: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密歇根湖完全屬于美國,其它四湖為加拿大和美國共有,總體湖面積美國占2/3。
五大湖的總面積約為24.41萬平方千米,含淡水量2.27萬立方千米,僅次于貝加爾湖,約占地表淡水總量的21%。
五大湖面積這么大,有調節氣溫的作用,與同緯度地區相比,五大湖地區顯得冬暖夏涼。
五大湖五個湖泊之間有水道相連,水上往來交通極為便利,出海口在加拿大的圣勞倫斯河口。然而如此優越的交通,對美國來說,卻凸顯出一個致命的缺陷,沒有出海口。當時美國的經濟核心集中在東北部紐約一帶,要發展內陸經濟,就必須打通五大湖與大西洋的水道,但五大湖唯一進入大西洋的天然水道是圣勞倫斯河,掌握在英國控制的加拿大手中。
【美國戰加拿大】
1776年,北美十三個英國殖民地宣布獨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面積約8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240萬。此時的美國西部只到阿巴拉契亞山脈,南部也不含佛羅里達半島和墨西哥灣地區。
取得五大湖南部地區后,美國渴望取得出海口,最佳的方式當然是兼并英國控制的加拿大,將圣勞倫斯河的入海口據為己有。
1783年,英國與美國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領土,法國與美國在北美以密西西比河為界,美國面積約230萬平方千米。此時的美國西部到密西西比河,含五大湖南部,而南部仍不含佛羅里達半島和墨西哥灣地區。
1803年,由于拿破侖忙于應付歐洲的戰爭,美國從法國購入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價格為1500萬美元或相當于8000萬法郎,取得214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總面積約444萬平方千米。
1812至1815年,美國與英國再次開戰,美國稱第二次獨立戰爭,傷亡比第一次獨立戰爭還大。1814年,加拿大的英軍攻占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燒掉白宮和國會大廈,史稱“華盛頓大火”,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
此戰美國死亡2萬多,被俘2萬,4千奴隸逃脫;英國和加拿大死1萬多,被俘1.55萬,1萬土著和奴隸死亡。
【伊利運河】
美國戰敗后,再要打通五大湖與大西洋的水道,就只能自力更生,大費周章開挖運河。
阿巴拉契亞山脈縱跨在大西洋與五大湖之間,此間幾乎不存在東西走向的天然河道,并且增加了開鑿人工運河的難度。
早在1810年,美國組建運河籌備委員會,經過實地勘測后,確定了從五大湖中的伊利湖向東挖掘至哈德遜河的方案,該運河因此稱為“伊利運河”。然而由于預算開銷達到驚人的700萬美元,伊利運河廣受詬病并被譏諷為“伊利溝”,要知道后來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也只花費720萬美元。
這個方案因為入侵加拿大擱置,后來戰爭失敗,美國人又重啟計劃,再貴也要修運河。
1817年,伊利運河開鑿,1825年竣工。伊利運河西起伊利湖東端的布法羅,經莫霍克河谷地,東至哈得孫河岸的奧爾巴尼。
伊利運河長584千米,寬12米,深1.2米。因伊利湖與哈得孫河水面有174米落差,運河上建有82座船閘。后來運河經幾度擴建,寬度增至21.3米,深度增至2.1米。同時興建尚普蘭運河、奧斯威戈運河和卡尤加-塞尼卡運河等支線運河,形成了以伊利運河為中央干線的紐約州運河系統。
伊利運河竣工以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船只,可以通過五大湖進入伊利運河,繼而進入哈德遜河并駛入大西洋,而入海口處的紐約也成為北美貿易中心。無數的工廠和商業資本從大西洋沿岸進入五大湖地區,當地的經濟形態逐漸轉變為“消費型”經濟,五大湖區開始向現代工業化挺進。
五大湖工業區迅猛發展,后來成為北美主要的制造業基地,匹茲堡是鋼都,底特律是汽車城,克利夫蘭是重型機器制造業中心,芝加哥是五大湖最大的工業城市、鐵路樞紐。
在伊利運河未開通之前,密西西比河充當著溝通美國內陸與沿海的主要角色。來自外海的商船通常先駛入墨西哥灣,然后從新奧爾良港逆流北上,最終將商品散播到廣闊的內陸地區。新奧爾良一度成為美國最大的沿海城市和關鍵港口,然而就經濟潛力來說,新奧爾良連接的墨西哥灣,終究比不上紐約面對的廣闊大西洋,對岸就是歐洲,這也是新奧爾良后來逐漸沒落的原因之一。
時至今日,隨著高速公路和鐵路以及航空業的發展,伊利運河的航運價值今非昔比,游艇已逐步取代貨船,伊利運河成為一條“娛樂水道”,但其在美國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卻永不磨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