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廣汽集團、中國一汽、東風汽車、賽力斯集團、吉利汽車集團、長安汽車集團、比亞迪汽車先后對外發聲表態,就“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作出承諾。
這事的背景,其實還是某頭部新能源車企降價太狠,有點惹眾怒被群起而攻之后的余波。這一宣布,考驗一眾車企真正資金實力的時候就到了。
這波賬期縮短的操作,看著是給供應商松綁,實際上是在給自己動手術。對行業長遠發展而言,壓榨供應鏈確實不是長久之計,健康的產業鏈才能跑得更遠。
過去幾年,包括汽車在內的許多行業,其賬期問題就像個無底洞,供應商交貨后等上大半年才能拿到錢,有的甚至拖到快一年。
網絡圖片,侵刪
這生意簡直是在玩心跳,供應商被逼得拆東墻補西墻,哪還有心思搞研發?最后倒霉的還是整體質量。
有些車企還喜歡用商業匯票踢皮球,萬一自己暴雷,供應商手里的票子直接變廢紙。這種玩法,早晚把整個行業拖垮。
政策這次是真動刀子了。6月1號新規落地,大企業采購必須60天內結賬,商業匯票這種拖延戰術也被叫停。
以前那些“等甲方打款我再付你”的套路徹底行不通了。政策加行業自律雙管齊下,終于讓車企們坐不住了。
一汽等國企這次帶頭沖鋒,把賬期砍到60天,一次性到位。
一汽搞了套數字化監控系統,付款流程從原來的拖拖拉拉變成72小時內搞定。東風更絕,直接當起產業鏈鏈長,把審批環節砍掉四成。廣汽說得更直白,供應鏈健康了,車子才能造得好。這些動作看著是讓利,實則是逼著自己提高效率。
賬期縮短最直接的受益者,肯定是中小供應商。以前錢卡在車企手里,買個設備都要算半天。
現在回款快了一倍多,終于敢往自動化產線砸錢了。這種正向循環,比車企天天逼著降價實在多了。
但對某些還在盈虧線上掙扎的車企來說,這可不是簡單少占點便宜的事。那些毛利率聊勝于無的廠商,現金流突然收緊,搞不好自己先扛不住,就要現原形了。說白了,這次改革就是在逼著車企把內功練好,別老想著靠拖賬期活著。
好消息是,國內的頭部車企,庫存基本在2個月內,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車,基本上兩個月就能賣出去。
但之前他們給供應商貨款賬期,大都在100天以上,這些錢都留在車企賬戶上,光是利息就不少,所以這些車企,是絕對有能力在60天內結賬的。
有意思的是,這次幾家車企的表態各有側重。吉利整出個價值鏈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聽著挺唬人,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別互相坑了。
賽力斯更實在,直接把60天寫進長期合作準則。吉利打算把付款記錄算進ESG評級,廣汽招標時給準時結賬的企業加分。
這種變化背后,是整車廠和供應商關系的重新洗牌。以前是甲方爸爸和乙方孫子,現在得學著當合作伙伴了。
這些招數看著小,卻能慢慢改變游戲規則。以后誰再拖欠貨款,不光違法,還可能丟訂單。市場自己會教他們做人。
鋼鐵行業之前因為車企壓價太狠,都快沒利潤了。有些主機廠更絕,搞個供應鏈金融平臺,硬是把融資成本轉嫁給上游。現在新規出臺,他們可以喘口氣了。
京東這類供應鏈服務商,倒是先嗅到商機,忙著幫車企優化物流和采購。有車企通過他們的系統,把采購周期從21天壓到7天。這種效率提升,比克扣供應商靠譜多了。說白了,未來的競爭不是看誰能拖,而是看誰跑得快。
回看這場改革,政策剛出時,很多人覺得又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想到幾家大廠真刀真槍干起來了,這說明行業已經痛到不得不變的地步。
價格戰打到現在,除了互相傷害什么都沒留下。再這么卷下去,恐怕連累整個制造業。
那些還在觀望不跟的車企得想清楚了,這場變革沒有回頭路,要么主動適應,要么被淘汰。
供應鏈就像人的血管,淤堵久了遲早要命。通暢了,整個產業才能活得健康。
這次行動,其實既是打響了行業反內卷的第一槍,也是全行業自救的起點。當車企開始比誰付款快,而不是誰降價狠的時候,這個市場才算真正成熟。那些準時支付的資金,終會變成驅動行業升級的燃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