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華為Pura80系列發布會上,開局余承東便官宣放出了一組新數據: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1.2萬億。光是2024年就花掉了1797億,相當于每天砸下5個億做研發。
但更狠的是,華為的研發投入占收入比例高達20.8%。要知道,蘋果的研發占比常年不到6%,三星也就8%左右。華為這是把賺來的錢,五分之一直接扔進“科技黑洞”,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余承東說,科技是場長跑,拼的是耐力。這話聽著像雞湯,但華為是真敢喝,過去十年,哪怕被制裁、營收下滑,研發投入反而一年比一年狠。2021年華為營收暴跌28%,研發費用卻逆勢增長到1427億,2024年直接沖到1797億。
這種“越難越砸錢”的狠勁,像極了賭桌上All-in的瘋子,但華為賭的不是運氣,而是“技術主權”。
舉個例子,華為的專利墻已經壘到15萬項,全球排名前五。5G、Wi-Fi 7、衛星通信、昆侖玻璃……這些技術背后全是真金白銀的“氪金”成果。
比如Mate系列的衛星通話功能,研發成本據說能造幾顆衛星,但華為寧可虧本也要做,因為關鍵時刻(比如地震、戰爭),這功能真能救命。這種“技術冗余”思維,本質上是在買“生存保險”。
為什么蘋果三星不敢這么玩?有人問:蘋果市值3萬億美元,為什么研發投入反而摳摳搜搜?
答案很簡單,商業模式不同。蘋果是“供應鏈大師”,靠生態賺錢;三星是“全能代工”,屏幕、芯片、內存通吃。
而華為走的是“硬核突圍”路線:沒有谷歌服務?自己做鴻蒙;沒有5G芯片?憋出麒麟9000S;臺積電不代工?轉頭攻克國產先進芯片。每一步都是被逼出來的“科技長征”,不砸錢就是死路一條。
但華為的恐怖之處在于,它把“生存焦慮”轉化成了“技術復利”。比如鴻蒙系統,最初只是應對安卓斷供的備胎,現在裝機量超10億,成了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再比如自動駕駛ADS 2.0,余承東敢說“比特斯拉FSD更懂中國路況”,底氣就來自每年百億級的算法訓練投入。
華為模式給中國科技的三點啟示。
首先,技術才是終極安全感:華為的案例證明,靠買技術、組供應鏈的公司,隨時可能被“制裁”。而自己手握專利,哪怕暫時虧損,也有翻盤的籌碼。
其次,慢就是快:華為的5G研發始于2009年,15年后才成核心競爭力。現在狂卷AI、半導體、量子計算的企業,如果只盯著短期財報,遲早會被長跑選手甩開。
最后,“浪費”是必要的:華為內部有個“浪費50%理論”,也就是說,研發有一半錢會打水漂,但剩下的一半能改變世界。這種“燒錢換未來”的魄力,恰恰是多數企業缺失的基因。
結語:
當別人在討論“華為手機能不能干翻蘋果”時,華為想的是十年后的戰場——6G、AI大模型、光子芯片……那些今天看起來“不劃算”的投入,或許正是明天的救命稻草。
余承東曬出的1.2萬億賬單,有些錢燒了是泡沫;有些錢燒出來的是護城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