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物中生長出的機械生命
繪本創想力校級美術社團用創意點亮生命教育
“小機器人沒有心臟,但它的齒輪在為我們跳動。”
“原來每個被冷落的物件都有生命,只要你有會發光的眼睛。”
當冰冷的廢舊齒輪、廢棄木塊與童稚的想象力相遇,一場關于“生命成長”的奇跡正在雙榆樹第一小學楊曄老師的美術課堂上悄然發生。今年4月至5月,我校“我是小畫家”繪本創想力校級美術社團聯合五年級1-6班共227名學生,在關紅校長“生命教育”理念引領下,以“廢舊物中的新生命”為主題,展開了一場融合藝術、環保與生命哲思的創造之旅。
生命教育
在藝術土壤中扎根生長
關紅校長倡導的“讓生命多彩綻放”理念,強調尊重生命規律、營造自由開放的成長環境。本次課程正是這一理念在美育領域的生動實踐。孩子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繪畫,而是通過繪畫、手工雕塑、立體裝置、原創繪本創作等多元形式,深入探索生命“重塑、進化、創造價值”的深刻內涵。課程不僅傳授技藝,更致力于在孩子們心中播撒熱愛生命、感悟成長的種子。
變廢為寶
當廢舊物遇到未來想象
孩子們化身“生命重塑師”,賦予廢棄材料全新的靈魂:
1.繪畫機器人
用丙烯馬克筆、彩鉛勾勒機械軀體,齒輪、螺絲的冷峻線條中,綻放出象征生機的嫩芽與花朵,機械與自然在畫紙上奇妙共生。
2.黏土機器人
超輕黏土塑形,結合鐵絲、毛根、瓶蓋、絨球,廢舊物在巧手中獲得新生。手持工具的機器人,仿佛正在創造下一個奇跡。
3.木質金屬機器人
木塊邊角料、螺絲、齒輪、亞克力碎片被重新組裝。精巧的活動關節賦予它們動態的生命力,木紋的溫潤與金屬的冷光,訴說著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4.《萌芽》
一部繪本里的生命循環哲學
課程的核心成果——原創繪本《萌芽》,講述了一個充滿隱喻的故事:一個由廢舊鬧鐘零件和木塊改造的小機器人,如何帶領其他被遺棄的物件尋找新生。孩子們用鉛筆起稿,丙烯馬克筆、馬克筆、水彩筆、彩鉛揮灑色彩,將“無用→有用→賦能他人”的生命成長哲學融入每一幀畫面。
“小機器人沒有心臟,但它的齒輪在為我們跳動。”
“原來每個被冷落的物件都有生命,只要你有會發光的眼睛。”
這些源自童心的金句,成為課程精神最動人的注腳。
創作花絮
班級學生打磨廢舊木頭塊
構思、組裝機器人
吳胤澤、王海鋒制作機器人
孫昊辰、李昀昭制作機器人
作品展示
李昀昭、吳胤澤、王海鋒、孫昊辰展示機器人
張昕桐展示機器人
胡心悅、賴淇萱展示機器人
王海鋒、吳胤澤、李昀昭、劉庭赫展示機器人
苑笑菲、邵雅晴、郭笑雯、陳雨萱、郭怡然展示機器人
劉欣苒、康芷涵展示機器人
王宥珵展示機器人
張歆沂、田晨溪展示機器人
美育現場會上,與會領導觀摩機器人作品,對學生佳作贊譽有加
美育現場會上家長認真閱讀繪本——《萌芽》
楊曄老師向家長介紹社團課程
友好校延慶劉斌堡中心小學的同學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好奇與喜愛
展望
讓創想的齒輪持續轉動
本次課程創新性地以“機器人”為科技想象載體,承載生命教育內核,并將分散的學生作品串聯成富有邏輯的敘事鏈(《萌芽》繪本),大大增強了課程的系統性與深度。
未來,我們將引入更多元的廢舊材料,并計劃聯合科學社團,探索創作“可動機器人”,讓藝術與科技的齒輪真正咬合轉動,在校園里孕育出更多會思考、能行動的生命之花。
每一件被重新點亮的廢舊物,都是孩子們對生命成長的一次獨特詮釋。這場融合了環保意識、藝術創想與生命哲思的美育實踐,不僅讓廢舊物煥發新生,更在227顆純凈的心靈深處,種下了敬畏生命、勇于創造、生生不息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